中国传统戏曲的别样保护之路
——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状与发展未来
2019-11-14
自从昆曲、京剧等一批中国传统戏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保护。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传统戏曲种类繁多,分布零散,以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体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国内作为保护和展示人类文明遗存的重要机构,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大,中国传统戏曲的展示与保护也逐渐的走进了各个博物馆的殿堂,成为一种别样的保护方式。
一、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中的地位及现状
1.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中的地位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会议上全体通过了新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新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做了新的概括,“博物馆是一个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这次的修改明着重阐明了两个要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走进博物馆,二是博物馆也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保护、研究、展示、传承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保证。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该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也应为中国传统戏曲研究、展示、传承提供平台。
2.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中的现状
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共有367个,其中50多个为新产生的剧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新媒体技术和新艺术形式的冲击,许多戏曲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至2008年,全国仅有约60到8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以江苏为例,除京、昆、越、锡、淮等剧种生存状况尚好外,其余剧种大多面临生存危机,传统戏曲剧种消亡的颓势一直在恶化中,特别是地方小戏种的保护以迫在眉睫。最近几年由于国内的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的加大,中国传统戏曲的展示、保护和研究逐渐在博物馆展开,其中作为中国最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从2013年二期工程完工后,就开始开展上述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
二、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中的优势及意义
1.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中的优势
(1)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王文章先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写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导下,现今很多博物馆都设立了非遗展馆,在展馆内都有介绍本区域内传统戏曲的内容和展台,有条件的还定期组织传统戏曲的演出和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体验活动,促进传统戏曲传承人和社群的深度互动,以实现“活态保护”原则的真正内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国各大博物馆作为展示古代文明遗存的公共场所,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前来,这也正是宣传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不可多得的阵地,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是其首要任务。
(2)典藏保护戏曲文物
博物馆在典藏保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文物库房的条件相对较好,能够提供恒温恒湿的环境,为中国传统戏曲文物的存放提供了优良的平台。现今国内许多博物馆都收藏着较多传统戏曲文物,例如:南京博物院就收藏着很多传统戏服,由于保管条件优良,这些织绣文物经过多年存放,依然光灿如新,并在传统戏曲相关主题展览中大放异彩。另外,近年来全国各个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重视起来,根据各自条件建立起了大小不一的多媒体数据库,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也不例外,这为中国传统戏曲提供了宝贵永久的视频影像资料,为后续的保护、研究、传承提供了良好基础。
(3)注重戏曲研究传承
博物馆在历史文化课题研究方面本就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戏曲项目非遗课题的研究开展,对传统戏曲的保护情况进行摸底和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得资料开展相应的中国传统戏曲项目研究。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戏曲传承人的采访记录,一方面帮助他们系统化提高传统戏曲的理论水平,一方面借传承人的舞台经验和实践,来厘清一些传统戏曲流传已久的讹误和问题,为科学培养传统戏曲传承人打开新的工作局面。
2.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中的意义
传统戏曲一头连接着古代,一头连接着现代,从它诞生之日起发展到现在,始终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裹挟着时代的痕迹和风霜。在今天,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博物馆的优势和对时代脉搏的正确把握,将传统戏曲向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去引导和保护,以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在博物馆保护中国传统戏曲工作方面,应坚持以下几点:
(1)要坚持传统戏曲自身原始特性,谨防现代艺术对它的负面影响
传统戏曲有其固有的艺术特性、民族特质和艺术体例,比如“以歌舞讲故事”的传统,起承转合相对完整的结构,融教化娱乐功能于一身的主题属性等等。而现在的一些戏曲创作却走入了为创新而创新、为拿奖而拿奖的误区,或加入过量的交响乐伴奏,或有着过于先锋或割裂的舞台呈现,或一味沉溺于“杯水风波”,“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这些都是使中国传统戏曲丧失传统根基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要利用博物馆的调查研究资源去端本清源,探究中国传统戏曲的真谛。
(2)要坚持不懈开展中国传统戏曲传承活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中国传统戏曲的保护和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利用博物馆的研究资源,不断去开拓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新高地,取得更多理论成果。利用这些研究和理论成果去帮助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同时还要在博物馆坚持开展中国传统戏曲体验展现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中国传统戏曲。
(3)要坚持做好综合性的服务工作,使其更加细致入微。
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是传统戏曲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保护和研究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群众对中国传统戏曲项目的认识和感受,我们要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服务于广大群众和传统戏曲保护事业,提高博物馆对中国传统戏曲保护工作的效率,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保护展示和传承的重要窗口。
三、以南京博物院保护中国传统戏曲为例
如何发挥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中的探索示范作用,南京博物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传统戏曲保护的道路上,国内没有现成方式可以借鉴,南京博物院通过5年多时间的尝试,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良好经验。
2013年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建成开放,它主要由非遗馆主体、非遗剧场、老茶馆、民俗艺苑等部分组成。非遗馆的建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传统戏曲项目在内的保护工作有了一个相对系统化的完整平台。每年在非遗剧场和老茶馆要完成非遗大型传统戏曲展演80多场、小型展演300多场,民俗艺苑还举办了多场中国传统戏曲讲座,上述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参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摸底和调查,根据所得调查资料开展相应的传统戏曲项目研究,并在2017年举办了《南腔北调》的戏曲专题展览、专题研讨会,出版了专题戏曲专著,在国内外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从2013年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还采用专题戏曲影像资料库的方式先后扶持和帮助了以锡剧为代表的多个具有地区特色的非遗项目,使其演出水准不断提升,大大增强了剧团的生存能力,有效地培养了传统戏曲的传承人才。
在21世纪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不但要很好的扮演“中国传统戏曲保护领航者”的角色,而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够为各自所属区域的传统戏曲发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