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9-11-13王琦琪钱程宋钟娟吴飞周海峰沈杰张薇
王琦琪 钱程 宋钟娟 吴飞 周海峰 沈杰 张薇
摘 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终身病。中成药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在改善临床症状,推迟最终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本文就近年来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中成药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 糖调节异常 糖尿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286; R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19-0029-03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WANG Qiqi1**, QIAN Cheng1***, SONG Zhongjuan1, WU Fei2,3, ZHOU Haifeng1, SHEN Jie1, ZHANG Wei1
(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ua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2. Innova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Moder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kind of common, frequently-occurring, chronic, and life-long diseas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in delaying the occurrence of final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i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type 2 diabetes;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diabetic complications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虽然降糖药(西药)临床效果显著,但是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且不良反应较大,不能完全控制并发症及最终不良事件的发生[1]。现今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逐步成为流行趋势,中医药辨证论治,多途径、多靶点治疗消渴,降低血糖、减轻糖尿病对机体损害和控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及最终不良事件发生等优势日渐突显[2]。中成药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运用过程中有着整体治疗、安全性高、使用方便这3大特点。笔者就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病理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天都可能变成新的糖尿病患者,因此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重点预防人群。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前期多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即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药物治疗仅可使用阿卡波糖,但该药物长期使用易增加肝损风险[3]。近年来,中成药逐步用于糖调节异常患者的干预且疗效显著。研究表明,中成药养阴降糖片除能有效降低气阴两虚型患者的血糖外,还对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头昏耳鸣、脘闷纳呆等脾禅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且疗效优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养阴降糖片[4]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进一步降低气阴两虚患者的克托莱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指标。针对部分气滞痰淤型糖调节异常患者,越鞠丸[5]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改善BMI、TC、Tg、FPg、2 hPPg、HbA1指标的同时,可显著提高血浆胰岛素及β-细胞功能指数。中成药对糖调节异常的干预是以降糖为前提,进而缓解胰岛素抵抗、激活胰岛β-细胞的综合治疗过程,在该领域中医药优势显著。
2 糖尿病期
糖尿病期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等于11.0 mmol/L。该阶段患者可进一步分型为1型和2型糖尿病。目前,临床上鲜有中成药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的报道,这很可能与缺乏可靠的循证依据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抑制葡萄糖产生、延迟或降低葡萄糖吸收、促胰岛素分泌,但后期仍然有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来,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效。消渴丸可显著降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FBG和HbA1C水平,且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相比,有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综合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已成为临床一线降糖药[9]。闫峰等[7]研究发现,降糖三黄片干预8周后可有效降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辨证标准,符合瘀热互结兼血瘀型)2 hPPg指标。复方芪参麦花汤用于气阴亏虚兼血瘀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21 d为1个疗程,可显著降低患者的FPG、FMN、HOMA-IR、AOR指标,且结果优于对照组的糖脉康颗粒。除上述报道外,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复方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六味地黄丸,脑心通胶囊等对2型糖尿病均有效果[8-13]。
3 糖尿病并发症期
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西药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期疗效显著,但中成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显著。
3.1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肾是络脉聚集之地,糖尿病肾病病机是“久病入络,伤阴耗气,痰热郁郁互结”进而形成微型症瘕,故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阴补肾”以抑制肾脏免疫性炎症反应。临床上中成药单独及联合使用仅可用于糖尿病肾病前期的辅助治疗。有研究表明,金水宝胶囊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改善肾血流状况、降低白蛋白的排量、保护肾功能、抑制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发展。百令胶囊辅助治疗可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保护肾功能,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突出的临床疗效使两者正逐步成为糖尿病肾病保护肾脏、降低尿蛋白的首选辅助用药。复方血栓通胶囊分别联合参芪降糖颗粒与济生肾气丸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指标,济生肾气丸还可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促进肾脏微循环。中成药联合西药在协同降糖,缓解指标及患者症状方面优势明显[14]。贝那普利联合黄葵胶囊能有效改善肾小球滤过,对内血清胱抑素与尿蛋白指标改善明显。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降糖药[15]可明显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3.2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严重者可致糖尿病足。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痿证”、“痹证”,需要采用祛瘀通痹的方法治疗,中成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过程中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疏血通注射液破血化瘀效果显著,其联合甲钴胺注射液[16]可减轻患者麻、痛、痉挛等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且疗效优于对照组(甲钴胺注射液组)。血塞通片联合非布司他片可改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可能与血塞通片协同非布司他片抗血栓、促进微循环的作用相关。黄芪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17],能益气活血,有效改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运动传导速度,疗效优于对照组(甲钴胺注射液组)。
3.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成人致盲的重要原因[18]。中医药在视网膜病变治疗过程中多采用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方法,疏血通可破血逐瘀通络,其主要有效成分水蛭素和蚓激酶协同可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从而改善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缺血性损伤。丹参注射液可活血化瘀并促进视网膜微循环系统,加快出血和渗出物的消散速度,显著改善患者的平均视力和30°视敏度。羟苯磺酸钙分别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芪明顆粒[19-20]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
3.4 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目前,西医对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多采用提高微循环灌注状态、提高神经影响状态等对症干预,但总体病情控制效果欠佳,且远期复发风险居高不下。近年来,人们越发期待中药(包括中成药)在糖尿病足防治领域的研究。糖尿病足在中医属于“脱疽”范畴,其病机为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治疗原则多为活血化瘀、收敛止血、敛疮生肌。龙血竭胶囊可使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快、溃疡面明显缩小。百多邦联合锡类散可在有效控制足病炎症的同时,促进足部溃疡的愈合,疗效显著。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病程长且危害大的代谢综合征,长时间的高血糖、代谢障碍等可致患者靶器官损伤、甚至衰竭。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仍是控制患者血糖,延缓或避免并发症药物的合理使用在血糖控制的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药辨证施治,不仅丰富了糖尿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在糖尿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均有疗效,尤其是在缓解症状,控制靶器官领域,中医药多靶点治疗有着显著的优势。然而,中药降糖有效成分及机制的不明确极大地阻碍了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期望后继的科研能够突破瓶颈,使我国的医学瑰宝(中医药)能够造福更多患者,在糖尿病防治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李伟, 于宏志. 诺和龙与二甲双胍治疗继发失效性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1): 134-135.
[2] 杨柳. 中药方剂联合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1): 75-77.
[3] 罗明媚, 贾东岗, 雷招宝. 阿卡波糖致患者肝损害20例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 抗感染药学, 2015, 12(5): 705-707.
[4] 温伟波, 何冰, 赵杰. 降糖丸治疗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 2017, 38(1): 35-38.
[5] 安良毅, 韦海涛, 张相珍, 等. 越鞠丸口服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未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2015, 21(4): 429-431.
[6] 张海超. 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60例[J]. 中国药业, 2015, 24(22): 171-172.
[7] 闫峰, 范秀丽. 降糖三黄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6): 22-23.
[8] 秦秋红. 观察中成药金水宝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102): 138.
[9] 马雏凤, 王永胜, 王文静, 等. 复方血栓通胶囊与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21):104-105.
[10] 代国军.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济生肾气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J]. 陕西中医, 2017, 38(3): 310-311.
[11] 柏麗冬. 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3): 106-107.
[12] 严倩华, 余江毅.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阴虚血瘀证85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 2015, 31(3): 219-220.
[13] 邱奉林, 万国琳, 冯俊. 脑心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对比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2): 15-17.
[14] 刘雅. 金芪降糖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15): 85-86.
[15] 武相喜, 安萍. 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分析[J]. 新中医, 2017, 49(9): 51-53.
[16] 丁爱仙. 疏血通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 2017, 29(1): 88-90.
[17] 韩豆瑛. 黄芪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17, 30(7): 117-119.
[18] 刘潇, 段幸亭, 谢家绪. 2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厚度与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2016, 4(36): 35.
[19] 杜瑞斌.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骨桥蛋白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17, 39(7): 1057-1060.
[20] 张建天. 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7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当代医学, 2017, 23(15): 88-90.
*基金项目: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杏林青年学者(2017)
**作者简介:王琦琪,药师。研究方向:医院临床药学。E-mail:love7777forever@yeah.net
***通信作者:钱程,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E-mail:anderson198301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