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铜博山炉的造型艺术
2019-11-13马晓光
马晓光
〔摘 要〕中国的绘画与雕塑不管在形式上或者是造型上都有着相通之处,两者思想融会贯通,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我们纵观中国艺术的背景,雕塑和绘画两者同样都是产于一个母体中共存共生的。两者正是因为产于一个母体中,它在中国文化的渲染下,两者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如意象造型上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对中国画的创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博山炉;女史箴图;置陈布势;意境;山水画
博山炉的造型大体是以山为造型的熏炉,它的作用是焚烧香料,香料放在炉内点燃,烟雾犹如山中冉冉而升的云雾,营造一种缥渺的仙山意境。无论是秦皇还是汉武,乃至古代各朝帝王,在开疆拓土天下一统后,多有对长生仙境的精神向往。在汉、晋时期,受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博山炉极为盛行,表明当时人们对海外仙山即自然山水的向往。
一、汉错金铜博山炉
在现存的博山炉中,出土于河北满城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汉错金铜博山炉”(见图2)最为典型,该香炉的年代可追溯到刘胜去世的时(公元前113)。炉身似豆形,高26厘米,分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博山炉全身用金丝和金片绘出流云纹,纹饰线条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典雅。错金流云纹点缀着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状如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山势陡峭,并伴有镂孔,山间景色也被雕刻得栩栩如生。炉座用透雕的方式雕刻而成,其中炉座呈现从水中越出的三条龙聚集托起炉盘部分。
错金铜博山炉造型繁复,但并不显杂乱,这便是“置陈布势”理论的早期体现。就炉盘和炉盖两部分进行分析,炉盘上的山石可与炉盖的山脉相连接,它们的连接部刚好被炉盘的山石完美遮挡。炉盘和炉盖部分可转动变化方向,又能组成新的构图形式。山峰层峦叠嶂,有神兽虎豹在山间出没,有的偷偷从山后面探出脑袋,还有小猴子悄悄地蹲藏在高层峰峦,猎人正手持弓弩向山石间射去,两三株小树乖乖地陪衬其间。人物、动物、树木、山峰等景色的细致也是很令人惊叹,其态势惟妙惟肖。这一切都的组合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勾勒出一幅生动壮观的捕猎情境。正如郭熙《林泉高致集》所说:“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①这一论点的完美艺术体现。
与其他博山炉相对比,满城汉墓错金铜博山炉的独到之处在于:一、炉盖“博山”部分用圆雕手法,大致分为三个层,更显立体,山石摆布有序,设计物象内容丰富;二、镂空的出烟孔的开孔位置极为讲究,都根据山石的形体以及整体山势将孔开在隐藏在山势起伏的缝隙间,整体看几乎看到镂空孔。但在炉内燃上香料时,烟气从孔中升起,山谷里腾起的烟可以看作云雾,使山石的层次更加分明,给人一种从天堂俯瞰的感觉,犹如一座奇妙仙山,更具艺术感。
二、汉错金铜博山炉对比早期山水画
试将错金铜博山炉的炉盘和炉盖展开做成平面图(见图1),再将烟气留住的话,岂不是一幅完美的仙山意境的山水画卷。再者山中人物、动物、树木、山峰的比例关系协调舒服。可知在汉代博山炉上“山形”已存在这样巧妙的“置陈布势”,可以推论随后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也同样会有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存在,至少也会受其影响。因此张彦远所说的“魏晋以降,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②是否过于片面呢?
与错金铜博山炉单侧造型,以及人物、动物的设定极为相似的画作便是: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道隆而不杀”一段中所做的山水图(见图2)。山水图部分山石以线条勾勒而出,皴擦不是很明确,但山石结构关系分明,树叶成丛为小夹叶。山间有虎盘桓其中,有一鸟栖一鸟飞,又有一马、一獐和一只兔子悄悄地从山后绕出。溪流穿插流淌,山上左右悬日月均有云相映,山下一人正单腿跪地张弓待射。这里的山水描绘与博山炉的物象构成极为相似,但这里张弓待射的人与山的比例极为不衬。就有学者拿此图与张彦远所言来对应,并论证张彦远对魏晋山水评价准确。
我个人认为,这个论点不能成立。这里只是画者一种构图处理,《女史箴图》是中国绘画早期的横卷式构图。卷中的每一段犹如现代连环画或电影分镜头一般,画面都是相对独立,各有其内容。画卷根据题字、人物衣饰线条处理,将其联结在一起。虽散但并不杂乱无章,疏密设计恰到好处。此图全幅以历代贤妃故事人物为主,但第三段作者为表达其文意,形象设计了山水画场景。在对猎人的处理上显然是考虑到整幅画的协调,才把他的身高比例与画面其他人物设计一致。通过读西晋张华的《女史箴》,按文意也可知猎人可省略,但这幅山水却不能删减。因此猎人便是山水和全幅人物的画面衔接。
而错金铜博山炉中所涉及的元素和《女史箴图》中这段山水图所画元素极其相似,均有抱弩猎人、各种动物组成。错金铜博山炉为汉代,比《女史箴图》要早得多,在错金铜博山炉中抱弩猎人却是山中点景。这也说明在汉代就已经存在山大于人的处理方式。
这部分山水图反而可证,张彦远所说当时的山水画风格的是片面的。也可通过顾恺之绘画对意境处理,结合错金铜博山炉造型意境进而推想,若能作出“博山图”也必为惊世之作。
张彦远那段话究竟符不符合美术史实呢?历史文献多为后人所写,难免带有个人观点在内,所以“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即我们读史重在理解其蕴含的道理,美术史文献也是如此。通过以上对汉错金铜博山炉与魏晋时期山水画对比分析,山水画置陈布势的造景意识,西汉时期已经在博山炉的雕塑艺术中有了体现,并且已经比较成熟。即可推论在魏晋时期出现较为独立的山水画是有理论基础的。所以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无论定为魏晋还是汉,断然下定论都将是中国美术史或民族文化的无限遗憾,有待我们继续探究。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摘于:《林泉高致》 (宋)郭熙 著,周遠斌 点校 纂注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页。
②摘于:《历代名画记》中《论画六法》 (唐)张彦远 著,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林泉高致》 (宋)郭熙 著,周远斌 点校 纂注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版。
[2]《历代名画记》中《论画六法》 (唐)张彦远 著,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3]《中国画的构图》 王伯敏 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4]《美的历程》 李泽厚 著, 生活·读者·新知 三联书店,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