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福田繁雄海报对图形视觉美感的探析

2019-11-13郭玉娇

艺海 2019年9期
关键词:图形文化

郭玉娇

〔摘 要〕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的海报设计享誉世界,其作品的视觉表现总是让人瞠目结舌却又觉得恰如其分,他将各种设计表现手法融会贯通,带给观者视觉上简洁明确、新奇有趣、隐喻象征的极大美感体验。当我们与福田的作品在某个焦点相聚之际,它能够激发我们兴趣,引起理解和联想,最后使我们产生心灵的感动。

〔关键词〕福田繁雄;图形;视觉美感;文化

一、视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是在运用审美规律和创新思维等具体设计方法来为人造物,同时也在利用、改变、规范物性以解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我国发展迎来了新阶段之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实用性更强调精神享用性;不仅有量的需求还有质的提升;不仅是外在的客观形式更是主观情感上的感染和满足。视觉正是人类获得这种主观感受、体验美好等信息的主要媒介,也是把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感觉等无形的东西,通过具体的图形、图像等具体形态得以传递实现沟通互动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很大转变,我们已进入“读图时代”由告诉转变为注意,相对于视觉的其他语言,图形本身的刺激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一个设计人员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时代,就不知道如何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达。

而今天我们对于图形的探讨正是基于福田繁雄的海报所带给观者的视觉体验,其作品无论平面还是立体化的表现,都是围绕视觉感官在不断地探索,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他的思维、认知和感情。他总是在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知、差异性与普遍性、非功利性和功利性之间进行各种审美上的尝试,并将这种可能、创意加以革新融会贯通、巧妙的组合,解锁视觉新纪元。福田带给我们的视觉表现是赏心、悦目、怡情的;是不易疲劳、易于辨认和记忆的;是和谐有序、简洁象征、新奇时尚的。

二、图形视觉美感的形成机制

我们认为美源自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和体验,并在这种感性中得到内心的愉悦,是人类大脑中独有的一种情感感受。而图形视觉的美感,是主体美感获得与客体美感传播的互动性过程。首先,图形视觉的接触,即在主体和客体某个时间或交汇点相聚,视觉主体的知觉经过大脑的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的直觉性的第一直观反应。正如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王夫之所言“一触即觉,不加思量计较。”其次,视觉主体的理解和联想,受众在某个细节中体会无法言表的意境和感觉,不同的受众理解出不同的主体。这些主体可能相近,也可能千差万别,被放置在无数意义的细节中,受众只能在貌似凌乱的视觉表现中自我寻找和判断。主体的自然属性和文化背景不同,对美的理解就不同。最后,心灵感动是最终结果,物我统一,触景生情,情由景发。根据美感的形成机制,具有美感的图形应是整体视觉上:简洁而明确、新奇而有趣、隐喻而象征的内在统一。

1.简洁明确化 在福田保护地球基金会宣传招贴中,其图形创意简洁、单纯、设计理念明确、单一,把地球保护这个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的形象勾勒,既贴近自然让人亲切,又出乎预料之外。他创造性地保留了一定的空间,让人眼睛得以休息、大脑得以思考。

现代的图形设计一直延续着包豪斯的传统,少即是多,即减掉与画面主题无关的所有杂乱要素。只有最简化的信息才能畅通无阻的被人记忆要想使我们的创意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首先要简化,明确什么是最重要的,将其聚焦、提纯,并把它简约单纯、明白无误地传达。最大限度地利用受众的接受机会,传达最能使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为其所接受的信息图形为理解牵线搭桥,而不是为理解设置障碍。

2.新奇有趣化 以福田繁雄京王百货宣传海报为例,一般来说,物体本身具有轮廓、高度、硬度,以及其他区一些能够成为图形的特征,但是如果此物体没有成为视觉注意的中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作为背景。此海报无独有偶,将常见的男、女形象共生共融,令人耳目一新。

3.隐喻象征化 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为例,设计出高度贴合的贝多芬形象如果观众仅从其作品中感受到文案、图形等要素的直觀美,这本身也是一种美感体验的发生,然而有些人能看到更深层次的美,甚至感受到贝多芬技艺的高超、音乐本身的旋律美以及大自然的气息。

隐喻聚焦某种特殊概念,是用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描绘一件事物,在描绘这种事物的同时,可以使用阐释性的方法,或使用审美性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哲学思维模式的方法。强调由此及彼,由内而外。这种含蓄不定的表达方式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让人深思、让人发醒。因为隐喻只是给受众框定一个大体的认知范围和思维方式,能聚焦我们大部分的视野,但最终的态度和看法又需要受众自己去理解。“美由心生”、不同的“眼睛”会发现不同的美,隐喻象征作用因此而妙趣横生。

三、图形中的文化融合

反观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我们不仅感受到他卓越的视觉表现能力和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还能看到他的作品中对本土文化个性的提炼及和对国际语言共性的把控。我们的设计创作依托于文化之上,是文化底蕴厚积薄发的一种产物,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攒的文化底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然而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创作曾一度是各种模仿,我们所依靠的亚部落文明被弱化,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就要强调受众的自我回归,即把双脚深入我们自己的传统去体验和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美国的一位文化史学家如此评价中国:“以前,万物革变,唯有东方不变,而今东方却是无所不变。”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创作曾一度是各种模仿,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必须立足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通过变革、再创造来保持本土特色;保持开阔的眼界,找到不同文化区域的契合点,与国际接轨,以最大的勇气打出去。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间的文化渗透和冲突也越来越频繁,而机遇在于把这种冲突转化为双方共赢的策略,在全球化的融合中,要始终坚持民族化特色,同时更要保持开阔的眼界,找到不同文化区域的契合点,通过有效的沟通,不同的文化都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从中汲取营养,并不断丰富本民族文化内涵。

四、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光

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文明的发展就会引领美从少数的、精英的语境中回到大众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对美感的“认知”,还是一种“感兴”,抑或“体验”,作为欣赏活动的主体,我们应当自觉提高审美水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审美经验来源于生活,来自个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在一次次的视觉接触中让受众感知美的存在,当习惯成为一种常态时,人们对美感愈发敏锐和丰富,用怀揣美感的心态和眼睛感知世界。

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要明确设计创作需要美感原则的指导,但这种指导不应该是“形而上”的,走马观花的美感点缀只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滥用。只有在受众心灵中、情感中捕获真正的情感观照,在作品中融入人生理念、精神气质,引起观者心灵共鸣,实现美的创造。很多艺术家、设计师都是生活的收集者,生活即是创意的源泉,留心身边的有趣事物,培养自觉性的收集,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启发。

我们在观察周围的世界时,不能用凌驾于自然的态度,而应去体验、理解、尊重周围的一切,尊重自然,才能使我们面对他们时,读懂他们的语言,感悟生命的意志与力量。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存在的形式美,面对自然时,需要把习惯的概念消解掉,不要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经验,不要否定自己的体验过程。亲身观察与体会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最鲜活的经验。对自己周围的一切现象,大至山川,小至点点滴滴的琐屑事物都要加以观察,以获得对这些现象的体会和理解。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2]伟肖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张晓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创意级设计研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

[4]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猜你喜欢

图形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
图形天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