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有功力,需要写出“现场感”

2019-11-13刘黎平

意林绘阅读 2019年9期
关键词:梁武帝现场感资治通鉴

刘黎平

小王子说:可以说,整部《资治通鉴》就是由各类细节和现场报道组成的。通读整部《资治通鉴》,很少有枯燥的流水账式记录,每一段历史都异彩纷呈,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这就是写作的真功夫了。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當下的历史,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记录史实。

一个时代过去之后,往往有一帮人负责将过往的历史实录重新编辑加工,出版成书供不同读者参阅。这种史官颇类似于我们现代的“编辑”。这些“编辑”当中,有一位可以说相当了不起,他的名字叫司马光,编纂了一部了不起的“新闻作品集”——《资治通鉴》。

别以为编辑的工作只是做简单的文字拷贝和剪切,其实编辑人员很多时候需要对文字材料进行重新加工,难度还是很大的。尤其面对的资料浩如烟海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司马光想要对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实施无缝衔接,将一个历史事件叙述得浑然一体,首先当然要有起承转合的文字功夫。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独特的创作理念。

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说,《资治通鉴》“冶于一炉,创为新作”。意思是,司马光完全做到了将凌乱芜杂的材料融为一个整体,同时还能再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因此,司马光绝对是一位神话级的“编辑”,即便使用他人已经用过的材料,照样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前面我们提到,中国的史书有类似新闻的一面,除了都关注事实之外,其实它们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重细节,有现场感。很多年以后,人们回头读过去的新闻,还是容易被其中的细节和现场感打动。比如《左传》中写军队在水上溃退,败兵争相爬上船只。船上的人就用刀砍那些正在攀缘上船的人。这些人惨成什么样子呢?左丘明用了一个“掬”字,说船上被砍断的手指可以一把把地捧起来,现场的惨烈可想而知。这就是细节,就是现场感。

司马光在取舍“新闻材料”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大概就是留取细节,突出现场感。在他眼中,历史或许就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例如“报道”南朝梁武帝被活活饿死之事,司马光就截取了这么一个细节:梁武帝萧衍临死前必然因为饥渴而上火,导致喉中干涩,于是口中就会发出粗粝的“荷荷”声。加上梁武帝萧衍当时已是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老人,司马光的描述无疑直接让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呼吸。再如《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中,写唐太宗李世民的宽容,司马光突出了这么一个细节:有侍卫失误,触到了李世民的龙袍。侍卫大惊失色,因为在封建社会,皇权是不可冒犯的,哪怕皇帝的身体都不可轻易触碰。而李世民却轻描淡写:“此间无御史,吾不汝罪也。”意思是,这里没有监督的人,你放心好了,我不会怪罪你的。这个小细节,很能彰显李世民的性格,胜过千万字的喋喋不休。

这种功夫着实不易,对比一下后来的《续资治通鉴》就明白了。《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毕沅是清朝状元,固然有才,但他编的这部书实在让人没法读下去。为什么?因为缺乏细节,经常有一大堆抽象模糊的文字充斥其间。可见“编辑” 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哪怕是状元都未必合格。后人对那些干巴巴的叙述和判断是没有太多兴趣的。其他写作也是如此,你写得不一定要多么深刻,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细节,要有现场感。

泥蛙摘自《古典名著里的写作课:一本名著读出生花妙笔》

猜你喜欢

梁武帝现场感资治通鉴
汉语四声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梁武帝出家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