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控制模型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析
2019-11-13赵莹
赵莹
摘 要:控制理论是研究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学科,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目前,该理论不断发展,已跨越学科界限,并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本文是把有关控制模型的控制理论具体应用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从管控机理、管控模式、管控策略等多维角度对学生工作管理规律进行分析,旨在探索高校学生工作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控制 模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a)-0170-03
Abstract: Control theory, as one of the technological disciplines researching common rules of control, is mainly applied to industrial control. By now, this theory has made continuous developments, crosse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been widely applied to other field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ntrol model of the control theory to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nd analyzes the laws of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new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and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work.
Key Word: Control; Model; Talent training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了控制模型理念,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状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表明,构建学生管理控制模型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信息的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实践育人工作途径和手段的创新与延伸。
1 控制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中,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控制的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生物、医学、环境、管理以及许多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控制已成为现实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控制,就是指在一定环境中, 一个系统通过一定方式驾驭或支配另一个系统做合目的运动的行为及过程。[1]虽然管理工作中的控制活动同物理、生理、机械等方面控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一样,但管理控制有其自身的特点。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它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制,是提高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实,人的一切活动都体现了控制原理,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控制能力的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系统。例如,人用手拿取桌上书的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如下:
通常,我们把取出输出量送回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相比较产生偏差信号的过程,称为反馈。若反馈的信号与输入信号相减,其产生的偏差越来越小,则称为负反馈,反之,则称为正反馈。反馈控制就是采用负反馈并利用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此外,由于引入了被控量的反馈信息,整个控制过程成为闭合的,因此反馈控制也称为闭环控制。
在管理控制中,控制是要确保组织的所有活动与组织的目标和计划相一致,从而使组织更加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控制之所以重要,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1 环境的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从来不是静态的,学校环境和人才培养对象的环境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且干扰无时不在,因而人才培养的整体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和不确定的。根据行为科学理论,环境是影响人们行为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对人才培养质量都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管理范围的局限性,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和人才培养施教者者,其管理范围仅限于校园之内,对校外环境无法直接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施教者需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运用自身的可控因素,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可控性,要使环境局部可控化,以达到净化人才培养环境的外部条件要求。
1.2 个人行为的不可控性
高校学生大多数刚成年不久,都会经历高考紧张的读书氛围转换到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涯的变化过程。面对较大的环境改变,大多数高校学生由于成熟度不高,个人自控能力较差,因此行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求人才培养施教者利用控制理论中的控制模型,采取有效调整和及时纠偏学生的行为,使之达到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1.3 管理偏差的不可避免性
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组织活动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管理决策或执行偏差,而培养人才的过程也不例外。认识并纠正偏差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控制与反馈是任何组织发现偏差并纠正偏差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工作者通过对学生行为和考试考查结果的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失误,通过对偏差产生原因的分析,明确问题之所在,从而采取纠正偏差措施。因此,控制是组织改进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推动工作不断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
控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为此,就需要建立起高校人才培养的控制系统,以便实施高校人才培养的全程控制。
2 控制模型的建立和类型选择
2.1 系统模型的建立
任何控制活动都有既定的管理目标,并通过控制系统来实施该目标。我们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控制系统模型如下: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管理者来执行和操纵完成所有的控制活动。目前高校的管理机制一般以辅导员、班主任为控制主体,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个人行为,有意识地控制或调整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控制模型中的主体(辅导员、班主任)控制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大小,是人才培养控制系统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因素。如有的高校学生纪律松弛、学风松散,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可视作主体控制失败,或者说没有有效运用控制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控制系统的作用机制,考核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业绩,需要辅以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行引导及规范,如在政策引领、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优先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多措并举推进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控制系统中,控制实施的对象,即客体是学生,对于对象的特性的把握,是控制成败的关键,也是主体工作水平的体现。就某个班级而言,从横向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与学生的性别、爱好、经历都密切相关,还与学生的家庭、朋友及所处的环境都有关联;就某个学生而言从纵向看每个学生在大学阶段不同时期,如临毕业时和刚入学时的特性就有区别。充分地了解把握控制对象学生的特性是整个控制的基础工作,也是选择控制类型的重要依据。
2.2 控制类型的选择
在人才培养控制系统中,根据控制对象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控制类型,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常见的控制类型有:事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纠正性控制、事后控制等。事先控制是指在实际工作开始前订定执行计划及偏差预警系统,以防患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为导向,在问题发生以前即进行控制程序;过程控制是对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管理,是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管理;反馈控制是指人才培养某一阶段任务完成之后,将实际结果与既定目标进行比较,对计划决策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所引起的客观效果,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据此调整、修改下一步的实施方案,使计划决策的实施与原计划本身在动态中达到协调与平衡;纠正性控制是指根据反馈控制的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使学生的偏差行为返回到事先确定或希望的行为,一般来说,工作中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防微杜渐,对偏差失误进行及时纠正保证计划政策实施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事后控制即人才培养过程终端的控制,一般指人才培养控制过程结束后纠正性控制已不足以获得既定培养目标的情况下,采取手段方法阻止不良影响或负面效应进一步扩散的补救措施。
3 管理控制模型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任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战略重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要积极探索适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综合素质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角度来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就是由上向下分解管理目标,由下向上完成目标期望。这需要管理控制模型的所有相关者参与其中。具体可以结合管理控制模型的关键环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事先控制
运用事先控制。在人才培养中,学校入口职能部门—招生部门首先要进行事先控制,必须把好质量关,制定合理的入学标准,遴选优秀的高校新生。新生入学后,即新生进入人才培养控制系统后,要及时向学生全面宣讲法制、宣讲校纪校规、宣讲学生手册等,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不了解校规校纪而导致的违法行为和违纪现象,减少由学生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而导致的补考、留级、退学等,这是事先控制。
3.2 过程控制
运用过程控制。在管理控制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纪律、作业等情况一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教学质量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任课教师应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整个控制过程之中,通过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考勤听课情况、中期考核情况、作业完成质量情况,不能简单地以最终成绩定论,不能采用“不及格补考、补考不合格重修”等简单粗暴的教学模式对待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种只注意最终结果而忽略培养过程的模式不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控制模型。任课教师需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多观察学生,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从而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然后有效解决。
3.3 反馈控制
运用反馈控制。要对一个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的控制过程中,各层次管理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学院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准确地揭示偏差出现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纠正。因此,各层次管理人员通过观察、调查、谈话等方式,了解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认真分析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管理决策者[2]。
3.4 纠正性控制
运用纠正性控制。控制主体根据反馈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使其行为符合管理目标。借此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进行跟踪与监督,以免忽略某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同时,也能借此检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每一部分内容的落实情况,以便进行优化调整。[3]如发现学生过多地受环境影响很大而影响学习时,如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就要采取果断措施,及时纠正该行为。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也要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反馈控制模式和纠正性控制模型,修订校规校纪,尽量使学生的行为不发生偏差。
3.5 事后控制
运用事后控制。控制主体采用纠正性控制后,如无法符合既定的管理目标,要及时施行事后控制,如留级、结业等。
控制主体在各关键控制点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发挥各关键控制点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系统观点出发,可将学校视为对其外部环境具有适应能力的反馈控制系统。学校需要有配套的信息反馈汇报系统,控制主体结合各控制点评价反馈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不足或疏漏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使高校人才培养控制系统发挥最佳的功能与效果。在这个系统中施教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手段及工作能力,对受控者学生这一人才产品的培养质量将产生直接影响。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希望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而不是消极的、负面的。在妥善运用控制系统模型的情况下,我们期待最终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优秀的人才产品。同时,这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常绍舜编著.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63.
[2] 余庆.控制论视野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3-74.
[3] 高俊杰, 薛原.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管理,2018(2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