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光年外或存在一个宜居星球

2019-11-13

科学24小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类脑液滴转体

最近,美国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新发现了一颗行星绕着九头蛇星座中的恒星盘旋,随后又发现了另外2颗围绕该恒星运行的行星。而最外层的行星GJ357d从恒星吸收的能量和火星从太阳吸收的能量一样多,这样的距离范围对于岩石世界来说很可能适合液态水存在。

GJ357d位于主恒星宜居带的外边缘,公转轨道与GJ357的距离大约为日地距离的1/5,质量至少是地球的6.1倍,公转周期为55.7天。该行星如果具有稠密的大气层,它可能会捕获足够的能量使行星变暖,可以像地球一样在表面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因而成为一颗可维持生命存在的“超级地球”。

“天机芯”有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家研制成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并成功地在无人驾驶自行车上进行了实验。

“天机芯”是一款新型人工智能芯片,把人工通用智能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即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基于神经科学这两种方法集成到一个平台,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现有类脑计算算法。搭载“天机芯”的自行车,可以实现实时视觉目标探测、目标追踪、自动过障和避障、自适应姿态控制、语音理解控制、自主决策等功能,成功展示了这种结合机器学习和类脑算法的混合设计的威力,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科学家首次创造出永磁液体

我们一般都会把磁铁想象成固体,但近来科学家们首次创造出一种永磁液体,能够变成多种形状,并在操控下四处移动。科学家们利用一种针对3D打印液体的技术将水、油和氧化铁变成了毫米级液滴,然后将这些毫米级液滴置于一个磁线圈附近,使之产生磁性。但当科学家们将磁线圈移走后,这些液滴的磁性居然没有消失,那些与薄膜中表面活性剂结合的氧化铁粒子仍会紧紧挤在一块、无法移动,因此仍保持同一方向排列。不仅如此,那些在液滴中能够自由漂浮的粒子居然也保持了同一方向排列的状态。

基因编辑技术或将治疗先天性眼病

美国将进行首项在人体内部测试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这项研究计划使用CRISPR来治疗导致失明的遗传性眼部疾病。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有一种影响视网膜功能的基因突变。新的疗法将使用CRISPR精确地编辑特定位置的DNA,并纠正基因突变。此次试验将纳入18名患者,包括3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在这项新研究中,参与的儿童和成人经编辑的DNA不能遗传给他们的后代。

发现新生“婴儿”行星

天文学家花了数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希望能观测到处于萌芽状态的行星。近来,天文学家不仅发现了1颗新生行星,还发现了可能存在第2颗此类行星的证据。

PDS 70恒星比太阳略小,距离地球约370光年,围绕它运转的这些行星非常年轻,似乎还在成长。更重要的是,其中一颗行星被自身的旋转气体和尘埃圆盘包围,而这种结构被认为可以孵化出大型卫星。如果该发现得到证实,就将为长期以来人们探索行星及其卫星的形成原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刷新桥梁转体世界纪录

近日,河北保定乐凯大街南延工程转体斜拉桥母桥用时68分钟,成功转体52.4度。4.6万吨的转体重量和263.6米的跨度均刷新了桥梁转体世界纪录。

本次转体的桥梁由北向南跨越京广铁路大动脉的21条铁路线,转体施工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子母塔双转体技术。而最新研制的转体球铰,是实现超大吨位桥梁高精度转体的核心部件。本次母塔转体使用的转体球铰直徑达6.5米,且首次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整体式球铰结构型式。据介绍,转体球铰集成了船体结构钢、非金属复合材料、耐蚀金属材料、大厚壁铸钢铸造技术、低摩擦高承载非金属材料以及其约束镶嵌技术等众多“黑科技”。

猜你喜欢

类脑液滴转体
射流过程中主液滴和伴随液滴的形成与消除研究
神经元规模最大类脑计算机问世
我国首创大跨度T构耐候钢钢箱梁转体工艺
我科学家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
钠火分析程序-NACOM介绍
4.6万吨!我国刷新桥梁转体世界纪录
我国桥梁转体刷新世界纪录
色素液滴复原术
中国成立“类脑国家实验室”“借鉴人脑”攻关人工智能
咳嗽和喷嚏飞沫到底能飞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