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驱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业响应机制研究
——以张家界八大演艺产品为例*
2019-11-13罗茜
罗 茜
(湖南工商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伴随着旅游演艺业的蓬勃发展,在广阔的民族地区,一批凸显民族特色、彰显民族风采的旅游演艺产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等。我国的民族地区旅游演艺产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云南丽江推出的《纳西古乐》,虽然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但相关研究却一直没有形成体系,对其提法也尚无定论。李广宏提出了“民族旅游演艺产品”的概念,[1]136-139翻阅国外相关文献,[2]149-161, [3]1037-1052,[4]367-395演艺产品更多被释义为“cultural show”或“cultural performance”。本文认为,大多数民族旅游演艺产品都是以展示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如张家界的《魅力湘西》《天门狐仙》等,就集中展示了以桑植民歌、土家哭嫁和茅古斯舞等为主的非遗元素,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因此,本文提出“非遗演艺产品”的概念,并将其带动产业定义为“非遗演艺业”,希望凸显民族地区演艺产品形式与内容,彰显其本质。
国外对于演艺业的研究相对较早,大多是对演艺业与文化认同、演艺业与地方感营造等问题的探讨。[2]149-161, [3]1037-1052,[4]367-395Taylor认为演艺是对一个地方文化的认同,对旅游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演艺要在规范表演的同时保持其活力;[2]149-161Hall认为通过当地社区居民对文化表演的多年持续参与,能够带来集体记忆,从而营造强烈的地方感。[4]367-395而国内相对倾向于探讨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关系等。[5]70-73,[6]90-92,[7]11902-11904如吴修林等以张家界为例,指出少数民族旅游演艺可以促进当地旅游发展;[6]90-92宋云认为旅游演艺在吸引游客、强化景区文化内涵、推介旅游品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11902-11904从国内外文献来看,在研究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时,国内学者倾向于旅游发展对演艺业的单向驱动机制的研究,而很少关注演艺业对旅游业产生的响应。2010年,有学者在旅游领域引入“响应”的概念,[8]198-207,[9]36-42,[10]1397-1403,[11]322-328研究旅游发展与城市化的响应、[8]198-207,[9]36-42旅游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响应等,[10]1397-1403,[11]322-328但旅游与演艺业尤其是非遗演艺业的响应研究尚鲜见,更谈不上系统的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概念,分析了旅游业驱动下非遗演艺业的响应机理,同时构建了非遗演艺业响应模型,最后,利用张家界2001—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开发响应强度的影响机制。
一、旅游驱动下非遗演艺业驱动—响应的机理分析
“响应”一词在工程学科领域较为普遍,主要探究A、B两个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12]1104-1111而“机理”一词是指事物或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与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系统。[13]182-187旅游驱动下非遗演艺业响应机理是指旅游业对非遗演艺业作用的动力机制,以及非遗演艺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旅游业的响应方式和响应途径等构成的综合系统,充分体现了旅游业驱动与非遗演艺业发展互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性。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消费的多元化趋势,非遗演艺业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新趋势。[14]160-164(1)旅游产业是需求导向型的产业,近年来游客的消费需求日渐成熟、理性且多样化,传统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更多旅游者希望在旅游中体验文化氛围,非遗演艺业作为一种动静结合的文化展现方式,能满足不同游客的深层文化需求;[15]69-75(2)旅游地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更为非遗演艺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基础;[8]198-207(3)各级政府响应国家提倡的文化产业化开发号召,重视非遗的保护,同时为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展示地方独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纷纷打造非遗演艺精品项目,成效显著,可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非遗演艺业良性发展的外在动力;(4)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可以通过其强大的产业关联性来放大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加快资本累积,共享市场及内部资源,进而从产业层面上推动非遗演艺业的发展。
旅游驱动下的非遗演艺业响应途径是指在旅游业的影响下非遗演艺业的响应方式及其表现。可以理解为通过对非遗演艺业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各种变化对旅游业产生的具体影响:(1)非遗演艺业的发展能增强当地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带动相关服务行业扩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第三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而达到促进区域国民经济增长的目标;(2)在一定程度上,非遗演艺业能将潜在客源转变为现实客源,并延长游客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在提升旅游形象的同时能促进旅游消费增长,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发展;(3)非遗演艺业是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大量的游客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丰厚的投资盈利,吸引大量资本介入,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4)非遗演艺业不断推进,使得游客要求普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在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优质服务,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非遗演艺业会与旅游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彼此制约、相互耦合的关系。[16]997-1007旅游业从市场需求、资源禀赋、政策支持、产业融合等方面对非遗演艺业产生驱动作用;而非遗演艺业则从促进区域国民经济增长、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资本投资强度和加强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对旅游业产生反馈性客观响应,两者在同一时空序列中构成“旅游业驱动—非遗演艺业响应”的耦合关联模型。
二、研究区概况
张家界是一个以旅游立市、旅游兴市的城市。张家界位于湖南的西北部,因拥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峰林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为数众多的人文景观资源,成为国内最早因“旅游立市、旅游兴市”的旅游城市之一。此外,张家界民族风情浓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6年,张家界非遗建档入册达17大类730多项,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0项,市级项目34项,区县级项目200多项,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36人等。
经过30年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张家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非遗演艺产品应运而生。2001年开始,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张家界以构建“中国演艺之都”为目标,以《魅力湘西》为龙头,打造了八台享誉中外的非遗演艺节目(表1)。据统计,张家界八大非遗演艺节目演职人员由发展最初不足100人发展到3 000多人,观众座位由原来的200多个扩容到近15 000个,2016年的年度总产值达到近5.8亿元,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已经成为张家界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 张家界八大非遗演艺产品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及资料来源
根据以上机理分析,非遗演艺业的出现满足了日益成熟的旅游需求,同时,旅游业为非遗演艺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支持、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等。总的来说,非遗演艺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在经济层面主要体现为非遗演艺业的收入增长。其收入所占比重可以直接说明旅游发展中非遗演艺业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旅游立市”的张家界而言,旅游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能够反映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0]1397-1403,[17]1894-1902本文引入“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系数”来表示非遗演艺业开发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强度,[17]1894-1902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R为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i为非遗演艺业总收入,I为旅游娱乐业总收入,f为旅游产业收入,F为产业总产值。为了更好地分析,将i/I定义为非遗演艺娱乐化,将f/F定义为产业旅游化。模型通过非遗演艺业娱乐化率占旅游产业化率的比重来反映非遗演艺业开发对旅游业的响应强度。本模型的经济意义在于,在既定的旅游产业率的条件下,非遗演艺业开发强度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R越大,表明某区域在特定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下,非遗演艺业开发强度越大,其对旅游驱动的响应强度就越大。
(二)数据来源
依据张家界旅游演艺业发展史实及初期探索研究,[14]160-164取2001年作为研究起点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张家界非遗演艺业还未形成规模,直到2001年,魅力湘西剧院成功转型,推出改良后的《魅力湘西》获得巨大的市场反响,推动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完备的非遗演艺产业体系。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6年《张家界统计年鉴》,2001—2016年《张家界市志》中旅游企业统计数据,张家界统计信息网,2001—201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采访。研究时间为2001—2016年共16年。
四、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时序演变特征
(一)总体演变特征
2001—2016年期间,张家界的旅游收入从26.86亿元增长到443.1亿元,非遗演艺业收入由不足100万增加到5.8亿元,张家界的旅游收入与非遗演艺业开发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图2)。随着非遗演艺市场开发层次的逐步提高,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总体也呈现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0.02增加到2016年的0.31,增长了将近15倍,说明张家界非遗娱乐化对旅游产业化的响应强度在不断增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非遗演艺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撑和载体作用日益加强。
(二)阶段性演变特征
1.探索响应阶段(2001—2007年)
2001年后,张家界旅游品牌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收入增长,产业旅游化率不断增大。[18]165-171此时,2001年上演的《魅力湘西》、2004年首演的《梦幻张家界》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改变了游客“白天看山头,晚上抱枕头”的传统模式,丰富了张家界旅游产品类型。但此时的演艺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不高,2007年张家界的旅游收入为91.25亿元,但非遗演艺业总产值不到3 000万,娱乐化水平明显低于产业旅游化水平。响应系数从2001年的0.02缓慢增长到2007年的0.07,说明这个阶段非遗娱乐化对张家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到2003年“非典”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总体趋势呈现出不太稳定的特征。
2.快速响应阶段(2008—2011年)
2008年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张家界旅游产业化率下降,但非遗演艺产品却大放异彩。一大批优秀的演艺产品相继推出,包括2009年首演的《天外狐仙》、2010年首演的《印象张家界》《烟雨张家界》《魅力张家界》《西兰卡普》和2011年推出的《梯玛神歌》,它们在旅游市场相对疲软的形势下,留住了客源,拉长产业链条,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活力。2011年,张家界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相比2008年增幅约为186%;而非遗演艺业收入达到近2.6亿元,相比2008年增幅约为645%,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在这个阶段,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从2008年的0.17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0.38,并且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3.理性响应阶段(2012—2016年)
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2012年开始,演艺市场开始出现恶意竞争,低价销售,市场混乱,响应系数下降,从2011年的0.38下降到2012年的0.25。张家界演艺市场开始整合资源,抱团打拼。2012年底,《烟雨张家界》改为精华版上演,节目从90分钟压缩到35分钟;以《魅力湘西》为龙头的本土演艺企业联手组建张家界魅力神歌文化传播集团,走上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张家界旅游收入节节攀升,非遗演艺收入也由2012年的2.6个亿增加到2016年的5.8个亿,增幅稳定。响应系数也从2013年的0.22逐年稳步增加到2016年的0.31,说明2013年后非遗演艺娱乐化响应呈现相对理性稳定推进的特征。
五、张家界旅游驱动下的非遗演艺业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非遗演艺业在推进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根据上文机理分析,借鉴张希月、虞虎[16]997-1007提出的非遗演艺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同时考虑张家界实际情况,选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来分析影响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关键性因素。用函数可表达为:
R=F(E,S,I,T)
(2)
式中,R表示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E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S表示旅游产业规模,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T表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变量的共同作用影响着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大小。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也是非遗演艺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经济发展决定了旅游基础配套及相关服务的整体水平,推动非遗演艺业形成和旅游资源开发,进而提升旅游产业地位;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给非遗演艺业提供了机遇和市场,不同类型的演艺节目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旅游业与非遗演艺业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非遗演艺业响应的关系,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替代指标,利用2001—2016年张家界人均GDP与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系数进行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张家界人均GDP与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图3),相关系数为0.849 7,符合显著性检验要求。这就说明,张家界区域经济增长对非遗演艺市场响应强度的增长具有显著作用。
(二)旅游产业规模
张家界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经过多年发展,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成熟,市场需求快速变化,非遗演艺产品应运而生。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为非遗演艺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旅游人数增长为其提供了潜在客源市场;另一方面,非遗演艺业为旅游业深度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非遗演艺产品将潜在客源变成现实客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通过对张家界2001年以来旅游产业收入和响应系数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图4),系数是0.729 4,关联性较强。实践证明,这种较强的相关性对两者都是十分有利的。据统计,2016年,张家界旅游收入443.1亿元,接待旅游人数6 143万人次;同时,非遗演艺业的年度总产值也接近5.8亿元,接待观众超200万人,实现了旅游产业规模与非遗演艺业发展的双赢。
(三)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作为综合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具有决定性带动作用。[19]222-231非遗演艺业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响。非遗演艺业的逐步成熟,代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在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同时,带来丰厚的投资盈利,客观上促进了投资供给能力的增强。其中,集体或个人资本的强烈投资意愿,改变了张家界以政府拨款为主体的投资模式,实现了旅游业投资供给多元化,有利于积极调动各方资金促进旅游业与旅游演艺业的进一步开发。因此,本文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响应系数进行拟合回归,得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与非遗演艺市场响应强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图5),相关系数是0.833 7,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对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四)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条件会影响非遗演艺业的客源市场。随着旅游业发展,张家界相关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在餐饮住宿方面,据统计,2016年底,张家界有星级宾馆37家,星级酒店床位1.2万张;在游览设施方面,张家界所有5A级景区都建有高标准游道、餐馆、商店、旅游厕所等游客服务设施。在交通方面,近年来张家界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立体旅游交通体系。其中,公路运输是非遗演艺业目标游客主要的旅游交通方式,是实现区域内转移、运输的重要途径,公路通车里程对游客出游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公路交通状况的改善,为游客尤其是自驾游游客提供了便利条件,为非遗演艺业增加潜在客源;另一方面,非遗演艺业也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满足游客娱乐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利用张家界2001—2016年交通和旅游数据分析发现,公路通车里程与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成正相关关系(图6),数值为0.854。
六、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影响机制的动态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非遗演艺业的响应强度受到多方面影响,因此,为进一步分析上述因素对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影响程度,利用2001—2016年张家界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选择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Y)作为因变量,综合反映非遗演艺化响应。选择人均GDP(X1)、旅游收入(X2)、固定资产投资(X3)和公路通车里程(X4)为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规模、资产投资强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方程:
In(Y)=b0+b1In(x1)+b2In(x2)+b3In(x3)
+b4In(x4)+ε
(3)
利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中,b0为常数项,b1、b2、b3、b4为相应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其分析结果为:
In(Y)=0.093 8+0.223 9In(x1)
+0.205 3In(x2)+0.718 9In(x3)+0.271 0In(x4)
(4)
从式(4)中可以看出,影响顺序为x3>x4>x1>x2。决断系数R为84.46%,调整的决断系数R为78.82%,DW值为1.270 4。
回归方程的经济学含义为:在保持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公路通车里程的情况下,人均GDP每提高1%,就会导致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提高0.22%;在保持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公路通车里程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收入提高1%,就会导致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提高0.21%;在人均GDP、旅游收入和公路通车里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就会导致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提高0.72%;保持人均 GDP、旅游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公路通车里程开发每提高1%,就会导致非遗演艺化强度相应提高0.27%。模型的现实意义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是影响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在非遗演艺业进程中进行合理的战略布局,进而促进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均衡发展。
七、结论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概念,构建了“旅游驱动下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响应模型”,并将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周期划分为探索、快速和理性3个阶段。利用张家界2001—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上分析了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对旅游业驱动的响应系数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呈现阶段性演变特征。说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和非遗演艺业的耦合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非遗演艺业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和载体作用日趋加强。(2)从静态上看,张家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旅游产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基础设施建设与非遗演艺业响应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应系数分别为:0.849 7、0.729 4、0.833 7、0.854,上述4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生成了非遗演艺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机制;从动态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对非遗演艺业响应系数的影响最强,其相关影响因素按照影响大小排序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规模。
上述结论表明,旅游驱动下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响应过程是复杂且漫长的,但由于受到研究数据及个人理论水平等限制,本文并没有对不同阶段响应系数展开详细分析,多种因素在张家界非遗演艺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也待深入,这些均是笔者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