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2019-11-13韩忠

报刊精萃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师应交流评价

韩忠

青海省西宁市总寨镇逯家寨学校

合作学习模式是利用群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个体素质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和贯彻课标理念,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习,取得较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合理性。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 至6 人为宜,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进行合理搭配,并选好组长,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应定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高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度。通过这样的小分工既便于同伴间的合作,又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相互学习、讨论、切磋、交流,学生生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也能得到启迪和帮助,共享信息资源。

(2)教学内容设计合理。首先,可以设计实验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主要就是通过数学实验来实现。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就更能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以及最终重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单靠一个学生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单个学生很容易就放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大家集思广益,相互鼓励,共同克服一个难题,既能享受其中数学的乐趣,也能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和良性竞争。好的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不但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恰当选择合作学习时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一是选择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选择迷惑、混沌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三是选择深化、拓展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4)教师的角色定位要科学。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平等与学生合作交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获得有关学生的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个别指导与对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疑,为有效调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

(5)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够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成功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评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平、教师平、同学间互平、组际间互平等。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传统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教师应交流评价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