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大运河遗址与淮北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研究

2019-11-13李文杰边姝婷贾林洁梁晓燕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124

新生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淮北大运河运河

李文杰 边姝婷 贾林洁 梁晓燕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124

近十年来“大运河”是我国最受瞩目的特大型遗址群。大运河遗产安徽河道遗址现大都湮灭于地下,经由研究证实,柳孜运河遗存与古碑刻、古文献等史料相互印证,沿线地区的信仰、风俗、地名和民众情感等与运河融为一体,并为大运河遗产安徽段柳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景观价值提供了可信证据。历史时期,关于隋、唐、宋、元时期柳孜运河的状况,史料的直接记载并不丰富,因为柳孜是通济渠的重要的一段,依据史料关于通济渠的记载可以间接的搜集运河柳孜段的文献资料。

运河遗址研究在国内尚处于发展阶段,学术界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研究框架。自柳孜运河遗址1999年发掘及考古报告2002年出版以后,十几年来,关于柳孜运河遗址的研究成果仍然集中于考古层面,代表性成果有:宫希成等主编:《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等以及相关期刊论文;亦有学者关注柳孜出土的瓷器,属于艺术学研究的范畴,如杨建华:《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古陶瓷研究综述》、《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的唐三彩鉴赏》等;其余言柳孜者以介绍性文字居多;关于遗址保护与乡村社会的研究仅有许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遗址型乡村发展建设矛盾、动力与规划刍议——以柳孜村运河遗址为例》。总之,人们讨论和关注较多的内容为柳孜出土的文物,鲜有专家学者对柳孜的兴起发展及衰落展开研究。同时国内规划学者研究重点关注于城郊型和旅游型两种乡村理论与实践。但遗址型乡村作为特色的典型乡村类型,学术界则涉足尚浅。本文以柳孜村为例,对遗址型乡村进行探讨,弥补学术界对于隋唐大运河遗址文化与柳孜社会历史的研究不足,吸引了社会对柳孜村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上的柳孜

通济渠又称“汴河”或“汴水”。孟元老曾记载汴河的重要功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而柳孜早在隋开汴河之前,就是一个重要的城镇。柳孜首次见诸于史籍是五代后晋刘昫编写的《旧唐书》,其后北宋至清代史志资料都有柳孜的记载。如成书于北宋中叶的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资治通鉴.唐纪》、《金史》、《宋史》、明清《宿州志》等重要史籍以及个人著述对柳孜镇更是多有记载。

柳孜,一名柳子,俗称柳江口,位于濉溪县百善镇西,始建于东汉,郭沫若先生编撰的《中国史稿地图集》有清晰标注。 “柳子”作为地名一词最早见于五代典籍之中,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懿宗本纪》卷一九。可知在唐代“柳子”这一地名就存在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七》卷第二百五十一载“康承训军于新兴,贼将姚周屯柳子,出兵拒之。……丁亥,周引兵渡水,官兵急击之,周退走,官兵逐之,遂围柳子”。说明柳孜地区的因资源丰富,历史战乱频发,为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

北宋时期的一些游记和诗词中也有对柳孜的记载,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人成寻朝宋参五台山,于是年十一月一日“巳时过柳孜驿,未四点至柳孜镇,有大桥。”记录了柳孜驿和柳孜镇两个地方,指明了柳孜镇有大桥这一历史事实。说明柳孜在当时社会区域发展经济中,担负起了货物集散的功能。按宋天圣十年(1032年)所刻柳孜砖塔碑文的记载,柳孜当时设监押、巡检、又有税务官,可见其所处位置应为唐州县以外的新兴市镇与集市,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宋代张耒(1054——1114年)在《宿柳子观音寺》中记载了“野僧治饭挑蔬至,童子携插对客煎。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眠”说明了宋代柳孜集镇寺庙的情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民情。

元明清时期,嘉靖《宿州志》中记载了宿州地区运河沿途的镇,“百善站集、柳子集、界首集……”。明确了明清时期集镇林立,“柳子铺”是宿州二十九铺中的一个铺舍。地方志记载“柳孜有庙宇99座,井百眼”。可知占地极广,人口繁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并且现在当地人中也流传柳孜村周围有一些姜子牙庙、娘娘庙之类的传说。

到了近代,柳孜存留的历史文物古迹多被破坏,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四旧,迎四新”时期,一些庙宇和碑刻被砸毁,一些古代建筑也随着时间而灰飞烟灭。

综上所述,柳孜镇是淮北地区隋唐大运河岸边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商旅重镇。从古至今,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生生不息,劳作繁衍,创作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及文明。

二、柳孜运河遗址

1998年,在安徽宿州至河南永城公路濉溪段裁弯取直工程中发现了隋唐大运河遗址,并于次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第一阶段的考古工作历时近200天,累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批唐代大型木质沉船,一处石构建筑遗存,出土大量唐宋时期全国20余座窑口的陶瓷器等文物。据《中国文物报》报道,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北市博物馆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所发掘的遗址分为北宋、南宋(金)和明清三期,重要遗迹有运河河道、两岸河堤与石筑桥墩、河道中间的石板路通道和木船、灰坑等;出土遗物具体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和大量动物骨骼遗存等。这一次发掘为运河遗址保护提供了更详细准确的科学资料,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运河文化遗存情况,对运河发展历程有了新的整体认识,也为后来的申遗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

柳孜运河遗址首次考古发掘,一时震惊学术界与考古界,随即成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柳孜运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引发了対这次考古发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出土文物的热烈讨论,掀起了对以柳孜运河遗址为代表的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高潮。我们仅就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首次考古发现而言,它不仅有利于中国运河史、通济渠沿革史的研究,还对研究通济渠走向、运河交通、运河经济有着典型意义,有利证明了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路线、航运方式、货物运输等重要历史事实。诚如淮北历史文化学者纪健生在《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发现及其意义和价值》中所说“有利于交通史、漕运史和贸易史的研究,有利于城镇史、商业史的研究,有利于造船、烧瓷的历史和工艺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水利史、灾荒史的研究。”

实事求是说,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发现后,当时在国内外学术界、考古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各类媒体报道在一阵喧嚣后,它不久就复归于沉寂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中国大运河申遗为契机,隋唐大运河淮北段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有了一次“再发现”并给予了研究、保护、开发、利用这条古老运河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年的柳孜古镇,因大运河的滋养而兴盛繁荣,今天的柳孜村,仍然因为运河遗址的发掘出土而再次扬名。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柳孜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运河遗址型乡村振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打造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从历史上看,自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地处扼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的淮北地区,运输业、商旅业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这使得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为淮北地区乡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塑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今柳孜地区积极参与“皖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化虚为实”使皖北文化旅游资源变静为动、变古为今,重点活化了运河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以“汴水遗珍,水韵皖北”为引领,打破行政区划,协同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化、品牌化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了淮北地区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经济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隋唐大运河文化展示了淮北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经济的坚实支撑,更是淮北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基石。2014年,濉溪县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强力推进城乡建设。濉溪县政府出台的《中国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重点建设“柳孜运河考古文化公园”和“中国隋唐大运河遗址旅游景区”,包括核心区绿化和薰衣草庄园等项目。该项目占地约600亩,总投资约1.6亿元,并规划建设游乐园、采摘园等,景区统一规划,以史实为依据,以体验为主题。2017年5月份以来,柳孜文化园里,每逢周末都有近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赏花,当地百姓把这成为“花海”。在百善镇和柳孜村、道口村的促成下,柳孜文化园为贫困户创造了多个就业岗位,已然变成了“扶贫产业园”。随着到文化园观光旅游的游客日渐增多,柳孜村民服务就业的岗位如保安、停车场收费员、园林养护员等也随之增加。同时柳孜隋唐运河遗址的发掘推动了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百善镇柳孜村秉承“抓特色、创亮点、产城融合、打造魅力乡村”的发展目标,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挖掘文化潜力,激发乡村建设活力,依托旅游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柳孜村建设了聚观光娱乐、果蔬采摘、垂钓等农家乐项目;打造了沿隋堤沟农业观光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路线;促进了银行、快捷宾馆、连锁超市、古玩店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带动了柳孜农业提档升级、居住环境改善、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增强了当地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了乡村综合功能、生态绿化、建设品质、文化内涵和服务水平的“五大提升”。

(二)文化建设

柳孜运河遗址充分彰显了古代运河文明。在淮北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淮北市博物馆新馆于200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又题名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更加突出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和书籍,如《安徽省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保护规划》、《大运河遗产淮北段保护规划(2009——2030)》、《隋唐大运河遗址风景区旅游区总体规划》等;编辑出版了《淮北大运河文化丛书》、《淮北新韵》等书籍,编印宣传资料,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群众对大运河遗产历史价值的认知。柳孜村充分发挥了运河相关物质遗存的重要历史价值,在淮北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提升柳孜村的文化内涵。举办柳孜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以及建设村级文化乐园,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柳孜村民对当地厚重文化底蕴的理解,提高了对所拥有的运河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在文物保护规划中,柳孜作为柳孜运河遗址的背景环境,除遗址发掘必要拆除外,基本保持了现有的村镇格局,整治目前污染较为严重的街区遗址,禁止随意倾倒生产、生活垃圾,设立了垃圾分类。同时建设柳孜村(集镇)遗址控制地带,主要指柳孜村中与运河关系密切的街区,具体为柳孜自然村中沿运河南北两侧各两个街区的范围,面积为52.3公顷。这有效地保持了柳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响应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了运河文明与当地村民生活更好的融合。

同时本文就遗址型柳孜乡村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城乡建设、衔接重大发展战略、发挥支点城市和沿线镇村的引领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首先,培育支点乡镇。推动大运河沿线重要支点乡镇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基础,以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为源泉,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传承,加快推进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才、资金、技术要素配置。其次,强化城乡联动。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利用支点乡镇各类要素资源集聚的突出优势,树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典型,发挥沿线重要支点乡镇在遗址保护、文明建设、文化发展等领域的示范作用及区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贫困县、贫困村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元素形成特色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升区域形象。以中原地域文化形态为背景,结合皖北历史沃土与运河文化资源,突出地区特色,改善、提升区域认知形象,打响“千年运河”文化品牌。以大运河核心区的文化生态资源为基础,强化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拓展文化体验和展示空间。

四、 结语

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地处皖北的淮北拥有了一张靓丽而厚重的世界级文化名片,这必将会对淮北市乃至皖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淮北作为1960年建市的新兴工业城市,渴求厚重的历史积淀、渴求传承历史文明,需要弘扬文化底蕴,以运河遗址村——柳孜村为项目的核心,挖掘积淀在千年文明遗址型乡村具备物质空间、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等多重内涵。濉溪县历史悠久,为淮北市唯一的辖县,是秦相蹇叔和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故里拥有临涣古镇、淮河战役临涣总前委旧址和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并且拥有众多新石器遗址,例如石山遗址、平古堆遗址等等,对柳孜运河遗址的研究必将带动对该地区遗址文化的研究。在振兴皖北,加速安徽崛起的大背景下,已跻身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列的淮北市,当前应如何立足运河资源优势,突出运河文化底蕴,倾力打造“运河名城”这一张流光溢彩的金名片,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形成更加强有力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而柳孜运河遗址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三多三少”,地下存留多,地上的少;原有功能多,现在的少;可评说的多,可看的少,然而经考古挖掘,柳孜运河遗址保存完好,引起学术界、考古界的关注,可观赏性强,可操作性强,实践意义巨大。同时遗址保存相对完好,具有文化线路的典型特征,囊括了种类繁多的不可移动遗产类型,包括古市镇、古遗迹、运河水工遗产等,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是最具影响力文化交流传播路线。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构成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源泉和精神主题。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具有保障漕运,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巨大意义。如今在水资源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为研史资政提供了宝贵资料。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这些遗产也形成了较多的文化景观,在这些遗产各自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价值,并将此作为当今遗址型柳孜村文化研究的基础。

总之,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和考古成果,是隋唐大运河“申遗”工作中最重要的历史佐证,有力地证明了当时柳孜是一个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在隋唐大运河遗址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推动淮北地区乡村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指导老师:耿磊)

注释

①宫希成.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6).

②安徽文物考古所、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编.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5).

③杨建华.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古陶瓷研究概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09):14-19.

④杨建华.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唐三彩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09):20-22.

⑤ 许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遗址型乡村发展建设矛盾、动力与规划策略刍议——以柳孜村运河遗址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05):59-64.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⑦(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⑧(宋)司马光原著.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⑨(元)脱 脱 等撰 .金史[Z]. 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⑩(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清)何庆钊.宿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1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懿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宋)司马光原著.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七[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15(日)释成寻著、白化文、李鼎霞校译.参天台五台山记[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

16(宋)张耒.张耒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7(明)余钩撰.马道魁、李需盈、张道引点校.宿州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7.

18纪健生.相 麓 景 梦 稿[M].合肥:黄山书社,2013.

19刘淑娟.淮北大运河文化丛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0 杨忠文.淮北新韵[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淮北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银河哪比运河乡——《诗咏运河》读后感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运河博物馆: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淮北夏玉米的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