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抹高原红

2019-11-13510440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周明昭

作文中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毡帽酥油多吉

510440 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 周明昭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那就是青藏高原。”一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那一抹美丽的高原红。

2015年正月,我随爸妈,还有叔叔婶婶一同去青藏高原上的“藏西秘境”——阿里游玩。我们先是坐飞机,又坐了几天几夜的吉普车,几番周折,终于到达阿里地区的第一站普兰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终年被白雪覆盖的神山——冈仁波齐。蓝天下,神山顶上的白雪闪闪发亮,忽而又有云雾缭绕。我惊叹于这苍茫辽阔的景象。

我们正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一个难题出现了——车快没油了。此时天色渐暗,怎么办?爸爸说:“我们干脆先停下来,捡些已经干透了的牦牛粪、野驴粪,燃起一个火堆,烤烤火,吃点东西。今晚就在车里凑合一下,明天再想办法。”大家都很赞成。高原上的牦牛粪很多,不一会儿,我们就捡了几大堆。我们点起火,开始烤手烤脚,拿出水果、饼干吃了起来。

忽然,一阵“嗒嗒嗒”的马蹄声传来,由远及近,一轻一重,很有节奏。近了,一只黑棕色的马映入眼帘,骑在马上的是一个头戴毡帽、身着羊毛毡衣的年轻小伙。红色的羊毛毡衣在马上随风飞扬,猎猎作响,雪白的毡帽在暗沉的暮色里竟如此醒目。

马很快奔了过来,只听那小伙大喝一声“吁——”,马在原地晃了几下后停了下来。小伙子看不出具体的年岁,他冲我们憨憨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两颊有明显的高原红,身材低矮但很健壮,看上去是本地人。

他用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与我们交谈,说不明白的时候,就用上一些手势。他告诉我们他叫多吉,他家的牧场就在附近,他邀请我们去他家的牧场先住一晚,明早再出发。他是看到火光后来这里查看情况的,之前有一些游客也曾在此地陷入困境,到他们家借宿过。他说话的时候,带着憨厚的笑容,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到了多吉的家,吉普车的汽油所剩无几。木围栏里羊群正在休息,一只藏獒正睁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警惕地支起耳朵盯着我们。

掀开厚厚的毛皮门帘,我们围坐在火炉前,感到周身温暖。随后,多吉的母亲,一位淳朴的藏族妇女,为我们端来了酥油和牦牛奶,还有一盘炒青稞。她熟练地将酥油和牛奶混合在一起,撒上几粒青稞,示意我们用餐。酥油茶香味四溢,青稞更是爽口。

从多吉口中我们得知,一户藏族人一年只能打几斤酥油,我们都惊叹于酥油的珍贵,而更珍贵的是多吉一家的淳朴善良。

知道我们已饥肠辘辘,多吉的母亲又端来一大盘风干的牦牛肉和一碗盐。多吉教我们用手撕下条形的牛肉然后蘸上盐,再把整条肉放入口中。撒上盐粒的风干牛肉既蓬松又有嚼劲,肉香浓郁,十分解馋。

经过几天的车上颠簸,我们终于在软软的羊毛被褥里睡了最香甜的一觉。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第二天一大清早,多吉开上摩托车从十几公里外的村委会为我们捎回来一桶20升的汽油。跟多吉一家道过别,我们就接着上路,欣赏壮阔的西藏风光。

自此,每当听到《青藏高原》,我都会沉浸在美妙的歌声里,仿佛又看见了多吉脸上那抹鲜艳的红,那是最好看的高原红。

简 评

文章拟题特别,既构成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又暗合“美景”的要求。文章最大的亮点是选材新颖。这篇文章仿佛把你带到一望无际的青藏高原,迎着扑面而来的高原的风恣意驰骋,领略着举世无双的美。藏族小伙和他妈妈的热情相助,让人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淳朴善良。那“红色的羊毛毡衣”、两颊的“高原红”,很好地应和了“一抹高原红”,点明题目的出处。

(王传平老师)

猜你喜欢

毡帽酥油多吉
酪蛋白对搅打酥油品质特性的研究
贫困青年刻苦自学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黑牦牛
多亏有顶毡帽
多吉的赛马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跟踪导练(二)5
戴毡帽
童年的酥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