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的中国周边安全体系模式历史变迁

2019-11-13张锋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91

新生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体系理论系统

张锋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91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与其他主要世界大国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是最为复杂的。从地理和邻国角度来看,中国周边邻国有21个,其中海上邻国为9个,陆上邻国是14个。从周边地区特点来看,中国周边国家人口稠密,周边邻国差异显著,周边地区历史和现实矛盾最为突出。处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始终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和构建安全的周边环境历来是中国统治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四邻不稳,中国不安。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和安全体系的不稳定性。而方方面面的因素组成了中国周边安全体系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历史变迁来看其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也被称之为复杂性科学)是研究自组织系统现象(如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发生与发展机制的一种集合。它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20世纪中叶以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理论群。

17世纪的力学和机械论世界观为世界添加了秩序,以牛顿—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范式一直统治着科学思维, 它以简单、还原、线性方法描绘了宏观世界的现象与规律。但科学家发现复杂系统有自我演化的机制, 突破了简单性思维的局限, 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演化图景, 即自组织理论。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现象最早由法国青年物理学家贝纳德于1900年发现。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并和他的同事在1977年最先提出和使用了“自组织”这个概念,用来描述自发出现或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1970年德国科学家哈肯在斯图加特大学的演讲中首次引入了协同学(Synergetics)一词,1975年在美国《现代物理评论》和德国《物理杂志》分别发表了题为《原理平衡及非物理系统的合作效应》、《关于广义金兹堡—朗道方程》的两篇论文,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协同学的中心原理—伺服原理。这标志着一门新的横断学科的建立。1972年,法国数学家托姆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的问世宣告了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的诞生。超循环理论 (Hypercycle Theory)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和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在科学界相继诞生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自组织理论的研究体系和内容。

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指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的有序结构。协同学创始人哈肯首次根据组织的进化形式将组织划分为自组织与他组织两大类。自组织是相对于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的他组织而言的。自组织理论认为, 复杂事物或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从较低级有序到较高级有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组织力来自事物内部的组织过程, 这种方式称作自组织,另一种是组织力来自事物外部的组织过程, 这种方式称作他组织或被组织。

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其本质内涵: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先决条件;非线性机制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根本依据;远离平衡状态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必要条件;涨落是调整系统自组织行为的重要契机。自组织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与涨落是其应用到复杂组织系统,借以分析其自组织现状的有力指标,这四个方面的类比研究会为复杂组织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完善提供理论借鉴。

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构成一个宏观系统的大量子系统,如何自行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或者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演化的一般条件、机制和规律性。自组织理论虽然诞生在自然科学领域, 但作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正深化着人们对世界图景的重新认识,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就自组织与他组织对非线性结构系统的组织效果而言,自组织较他组织“具有更强的驾驭复杂性的能力,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的自行趋优的能力 。

二、中国周边安全体系模式的历史变迁

中国周边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符合自组织理论的规律。历史演变中,围绕中国这个地理中心,在自组织理论规律的作用下,不同国家力量此消彼长,形成不同国家为主导中心的安全体系模式。中国、周边邻国、西方列强成为了这个安全体系模式中的要素国家。

(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模式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正如其名称的字面意思一般,作为“中央王国”基本上都是在东亚相对孤立的地缘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与当时世界上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多种所谓的“地区体系”或者“区域体系”一样,东亚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中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朝贡体系”。在“朝贡体系”中,中国实际上是这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行为。中国与周边国形成了“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唯一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王朝皇帝称臣纳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在中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物质优势下,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等软实力又维持着朝贡体系。当时中国周边安全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个别时间段中日本和沙俄是安全威胁的来源之一。

(二)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半殖民地体系模式

在中国编年史上,中国近代史发端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标志,也是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半殖民地体系模式形成的标志。在西方列强船坚利炮的冲击,东亚地区告别了地缘上的孤立,纳入到了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彻底崩溃,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都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失败,1842年8月29日中国与英国签订了首个屈辱性条约《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又相继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西方列强成为了中国周边安全主要威胁,条约体系牢牢地套住了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新兴强国,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这一威胁一直延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三)以美苏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争霸体系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安全与形势世界政治形势急剧变化。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二战中反法西斯的两大主要国家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舞台上最强大的国家或超级大国,战后国际力量对比表现出“两极化”特征。1947年至1991年间,在“两极霸权”的争霸体系模式中,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追求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信奉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在世界范围内在政治和外交上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冲突和竞争。此期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主要威胁源也主要来自这两大霸权国家,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中国的外交方针先后经历“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一条线”和“无敌国外交”等不同的阶段,这正是对不同安全威胁的应对。

(四)以中国为中心的和谐共赢体系模式雏形

1991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形势日益深入。随着中苏关系和中俄关系的改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来自苏联的主要威胁彻底解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中国逐渐实现了和平发展,在2010年末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从公开发布的讲话可知,中国周边外交方针中增加“奋发有为”的新内容,凸显了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和谐共赢模式雏形的巨大意愿。近年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9年亚洲文化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的频繁举行,这无不体现了中国正在主动作为,以区别于传统安全体系模式变迁的方式,塑造一种全新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和谐共赢体系模式。

三、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的中国周边安全体系模式变迁的历史启示

(一)基于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基本可以归为两类:广义流和广义力,广义流依赖于广义力。一般地说,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了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是至关重要的。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在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邻国日本通过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学习西方,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周边安全环境最大的威胁。

(二)基于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伺服原理是指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其实质在于规定了临界点上系统的简化原则—— “快速衰减组态被迫跟随于缓慢增长的组态”。自组织则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

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朝贡体系的瓦解从自组织理论视角的本质来看,是西方列强船坚利炮的外来能量作用下,东亚朝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瓦解的集合。在中国明清两代长期的闭关锁国下,逐年积累所产生的中国落后和自大的序参量以“雪崩”之势席卷整个朝贡体系,主宰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天朝上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土崩瓦解。而2013年11月12日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提高中国应对国家安全挑战的灵活性,2013年10月24日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有助于提高应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威胁的针对性。

(三)基于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研究的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它指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运动状态,都有稳定态和非稳定态之分。在微小的偶然扰动因素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原来状态的是稳定态;而一旦受到微扰就迅速离开原来状态的则是非稳定态,稳定态与非稳定态相互交错。非线性系统从某一个稳定态(平衡态)到另一个稳定态的转化,是以突变形式发生的。著名的洛仑兹蝴蝶效应现象是突变理论最好的印证,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目前,相比较而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中国早就告别了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半殖民地体系模式和以美苏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争霸体系模式下的生死存亡状态。但环顾中国周边,中国的和平发展引发了周边邻国以及区域外大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诸多周边问题哪一处理不当都会引起突变,最终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体系理论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