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2019-11-13曾文斯
曾文斯
引言
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1]。下面联系实际,主要从词汇以及文化现象两个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简析
导致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均会导致词汇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具体如,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往往会导致我国字典中的一些词语、成语从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像暗渡陈仓、泰山北斗等无法从英文词典中找到直接对应的反应。同样的,英语中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习语的也无法直接运用一些汉语词汇进行翻译、解释。除却自然地域因素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使得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词汇空缺现象[2]。如西方有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始者,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神话体系,现今依旧流传于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解释了世界的开始以及人类的由来。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因而基督教或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人民信仰中的“老天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代表的东西、情绪等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在中英文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空缺现象。此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均会影响文化以及文化观念的产生,也会导致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在兴工动土时,往往要看“风土”,根据它的地形环境、地理位置等判断此地是否是一块“吉祥之地”,同时在这个时段适不适宜兴建工程等。而西方在这方面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只有相面术,但却无相地术。因此,若在中英文翻译中遇到此类问题,往往具有一定难度。
二、英汉翻译中关于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对策
1.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是不违背译文语言归法,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再次基础上进行翻译。与其他翻译方法相比,直译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原文的形象、内容以及语法结构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时也保证原语文化的历史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等不受改变,确保其的原汁原味。如在翻译中文的“隔墙有耳”这一词时,若采用直译法,便可直接翻译为“walls have ears”,这样的特色使得原语的含义、文化特色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但要想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隔墙有耳的寓意以及带给人的警示,还需在翻译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补充说明,以便让读者一目了然[3]。
2.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将源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的翻译方式。在进行中英文翻译时,有时会在两种文化中完全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此时便可以采用音译法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翻译英语中的logic、motor 等单词时,可以直接根据它们的发音形式将他们翻译为逻辑、摩托等,这样更便于接受与理解。同样的,对于汉语文化中的一些“灵魂”性质的词语、名词,如贵妃、狗不理包子等,在英语中现在也能找到相对应的“外来词”直接进行翻译。在遇到上述情况时,若采用音译法会相对直接明了,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往往翻译不出单词、句子背后的隐含意义、历史文化意义以及文学艺术意义等,看者要想透彻理解,还需自己动手查阅隐藏在这类词汇背后的其他含义。
3.改编法
当前,对于改编法的用法,更多的是在直译的基础再增添一些补充说明。这一翻译方法的特点是,尽可能的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让译文更加清楚、含义明确,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因而这种翻译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在中英文翻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
结语
综上所述,受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发展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普遍存在,因而在英汉翻译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空缺现象,使得翻译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阅读价值受到影响。为最大程度消除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提出了直译法、音译法、改编法这三种相对有效的翻译方法,希望能为相关翻译工作的开展带来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