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温情诠释人间真善美
——读梁晓声长篇新作《人世间》

2019-11-13向建军

杂文月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周秉昆梁晓声人世间

●向建军

金秋八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知青文学”代表性作家梁晓声的《人世间》高票当选。全书通过对平民子弟周秉昆生活轨迹的刻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梁晓声多年来一直在思索,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都市青年,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对镌刻着年代记忆的那些粮票、肉票、豆腐票等票证,更是心生好奇,其实,这些物事正是他们父辈一代烟火生活的标配。回望这段历史,沉淀其间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却深深触动了梁晓声的家国情怀。在他看来,当代年轻人不光对现实要有一个清醒和理性的判断,而且,对于过往的历史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此,则无论是对他们世界观的养成也好,还是对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的树立也罢,都是大有裨益的。怀着这份温情,梁晓声把这部小说冠以《人世间》之名,以洋洋洒洒115 万字的篇幅,用上中下三卷的方式,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有直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艰难和复杂。

《人世间》是用文学语境,独具匠心勾勒出的近五十年来现代中国的一幅“浮世绘”。这段历史涵括了从独立自主搞建设到敞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的宏阔进程,也是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等方面急骤转化和转变的过程。梁晓声通过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视角,在点赞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变迁之时,还以一个“平民作家”的担当,丝毫没有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所经历的阵痛。但他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辅相成的角度,对这种改革之痛予以了理性的解读。基于这样的视点,从《人世间》中不难发现,面对着东北众多企业转型和由此带来的“伤痛”,梁晓声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既关注着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又满怀关切地注视着以周秉昆为代表的下岗职工的个人命运,潜心塑造了周秉昆及儿女、工友们等一系列典型形象,通过他们在这场困顿中互帮互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困厄中人性的美好。

书中,梁晓声将满怀的善意杂糅进波澜壮阔的斑斓画卷里,用观其主流和多关注亮色的济世情怀,生动地描画了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的走穴、国企改革、“下海”、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直至今天的反腐等标志性大事件。云卷云舒里,有历史的星移斗转;命运多舛中,有世道人心的幽微观照。平白而意蕴深邃的文字里,将家国的命运与平民百姓的人情冷暖交融在一起,用温润的爱意诠释了人世间的汩汩真情。

梁晓声说:“好人不是老好人,而是对自己的善良心有要求的人。我写《人世间》的时候一般来说没有太坏的人,更多的人我都是希望挖掘他们好的一面,这是我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作家的这番表白,一语中的地表达了创作这部雄篇巨著的主旨,那就是“文学艺术是要使人类的心灵更加向善美进化”。我在心有戚戚焉中读罢《人世间》,我们的心已然通透而澄明。

猜你喜欢

周秉昆梁晓声人世间
远离“心丑”的人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锦句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看《人世间》学与子女好好相处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