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错车

2019-11-13李伟明

杂文月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错车车号大门

●李伟明

同乡大杨说,朋友老温从外地回来了,晚上一起聚聚,到时他会请人开车过来接我。

下班时,接到电话。来电者自称是大杨的表弟,受大杨之托,正在赶来接我的路上,问我要具体地点。告诉他在市政中心东大门旁碰头,并请他告知车号。大杨的表弟说,车子是某某颜色某某品牌某某型的,说了一大通。我说,不用这么复杂,你还是直接把车号报给我就行了。于是,他把这一小串数字说了一遍。

几分钟后,下楼,来到市政中心东大门旁,见这里果然停着一辆某某颜色某某品牌某某型的小车。瞥了一眼车号,却发现数字对不上。于是,小心地问了一下司机,小伙子说,他是受公司老板的委托来接一个客户的,但他不知道大杨是谁。

莫非大杨的表弟跑错了地方,在市政中心另一个大门等我?赶紧打回电话去,大杨的表弟接了。听说我没看到他的车,他大吃一惊,脱口而出:“天哪,你不是在我车上吗?我都接上你快到吃饭的地方了啊!”原来,他几分钟前就已经拉着一个人出发了。这个人,显然是眼前这辆车要接的客户。

果然,几分钟后,大杨的表弟把车开回来,一名乘客开门跳下来,嘴里连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奔向眼前这辆车。仔细一看,巧的是,这人居然还是我以前的一个邻居。大杨的表弟向我解释,刚才那人一看到他的车就拉开车门上车,坐在后座没吭声,他也就没多问,默默地开了车便走,没想到闹出了这么滑稽的一幕。

要不是我看了一眼车牌,那天,我们两个等车的人都要上错车了。若是如此,待得到了目的地,那份尴尬就比此时还要严重多了。

我观察过,在等车这个事情上,相对于枯燥的数字,人们似乎更喜欢关注形象的车型、颜色甚至周边环境。又一次,某机构派车接我去讲课。当时是休息日,司机按约把车开到小区门口的马路边后,再打电话通知我。当我问他车号时,他却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车子是什么外表,车子前面停着一辆小轿车,后面停着一辆大货车。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只有车号才让人觉得靠谱,请说车号。

出门后,根据车号,准确地在一长排的汽车当中找到了前来接我的车。我告诉司机,你刚才说的前后有什么车,其实是个“伪命题”,是特别靠不住的:因为你说的是当时的情形,也许一分钟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前面或后面的那辆车就开走了——司机回头一看,果然,他在电话里告诉我的那辆大货车,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离场了。司机是出租车公司的,经常到各地接人,听我这么一说,给我补充了几例他自己经历的接错人的遭遇。原来,上错车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呢。

只有车号才是唯一的(碰上冒牌除外),才是汽车最有效的识别标志。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被很多天天开车或坐车的人忽略了。只因为他们对这样的小问题未曾多想一层。司空见惯的事,人们总是觉得依习惯、凭印象、靠感觉处理就行了,至于其特征或本质是什么,反而忽略了、淡忘了。

如果拿到工作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思维方式或者方法论的问题。很多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貌似累得疲惫不堪,可是工作效果却不值一提,也许一年忙到头依然两手空空一事无成。这种人如果是个普通员工,还只是自己受累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是领导者,则不仅累坏了自己,还要累垮手下一帮人。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看问题抓不住关键,抓不住要害,一句话能解决的问题,偏偏被他演绎成千万句;轻轻松松能办成的事情,却被他折腾得比登天还难、比造原子弹还复杂。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正是这种思路不清晰、办事不得要领的人的拿手好戏。

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往往来自日常的点点滴滴中,而改变它,也不妨从那些貌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做起。当然,首先需要我们对自己处事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有所觉察,有所反思,这样才会自觉克服,主动改进。所以,当自己被各种事务累得够呛时,当部下被工作磨得怨声载道时,我们或许有必要想想:自己施行的做法,是不是最科学有效的?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合理的解决方式?

避免上错车,请报车牌号,事情就这么简单。举网提纲,振裘持领。抓住根本,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真的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复杂。

猜你喜欢

错车车号大门
轻叩诗歌大门
基于最近邻值和枚举法的车号字符分割及拼接方法*
铁路车号识别设备太阳能供电技术的探讨
煤矿胶轮车辅助运输大巷错车点设置研究
基于数学形态学与投影法的高速列车车号定位研究
缓坡副斜井错车硐室设置方式及间距研究
动车组车号识别与定位仿真子系统的研究
春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