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湾碧水(外一篇)

2019-11-13马淑吉

金沙江文艺 2019年1期
关键词:傈僳族金马金沙江

马淑吉

金沙江峡谷有一个小村,坐落在半坡高地上。在村口俯望金沙江,江流有一种极致的美。站在傈僳族聚集村小厂的高地往下看,最令人心驰的是峡谷间流淌的金沙江。那些山脊的肌理更加清晰可见,大山的雄浑和气势在这个时候尤其显现出来。金沙江水好似从天上来,走过山山岭岭,又流向远方,江岸有生生不息的傈僳族、傣族人家。

一路上,罗乡长不停地给我们介绍着。他十年前去小厂,是找寻流失学生,十年后再去已是一乡之长。罗乡长当年身为一名教师去小厂找寻流失学生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喝酒喝不过女学生。小厂由于贫困和路途遥远,每学期都有学生流失,老师和乡村干部一开学有几天时间就忙着找学生。爬坡上坎寻到学生家,学生家长热情地拿出高粱酿制的白酒给老师们喝,老师硬是喝不过他的女学生,傈僳族妇女的酒量是天生的。第二件印象最深的事是村子没有厕所,解便需要有人帮助赶狗,即便这样远处会有一大群狗围观。

从多底河电站背后的山梁转过一个弯,就到达小厂村子。村子建在半坡悬崖高地上,一个个傍山而建的傈僳族家园散落其间。一位省人大代表就生长在这样金沙江畔半山悬崖陡坡上,带领傈僳人常年与恶劣环境抗争。说到小厂傈僳,人们都会想起小厂傈僳族领头人、云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老胡。老胡曾在村委会当文书六年,村长六年,1992年开始当村书记当了十二年。他家有羊一百多只,核桃大大小小一千多棵。以前路不通时,背一袋核桃到山下的尾坪子需十元钱;人们要买进牛马,只能买幼崽,用大花篮背进山里,猪仔育成肥猪后,也无法将活猪运送出去;弯弯曲曲的山路十分陡峭,有的山路需手足着地,匍匐攀岩。2000年窝巴节(农历三月初七,湾碧乡的民族传统节日)那天,小厂的路终于修通了,一条穿崖凿壁的路凝聚着各级政府对傈僳人的关怀。但小厂的路晴通雨阻,每年雨季结束,老胡都要带领村民修路,把山里的核桃拉出去卖。

中午,老胡用醇香的高粱白酒招待我们,我们边吃饭边听老胡讲故事。傈僳族人喜欢打猎,射弩。老胡把孙子小胡培养成民族体育传承人,他参加楚雄州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中,荣获男子20米跪姿第五名和男子全能第七名。老胡的女儿曾参加州运会射弩比赛获奖,参加省运会发得小盆作纪念,老胡指指灶台旁一角,如今那小盆还在用。当听到罗乡长当年找回的一个流失学生,如今已是小厂第一个女大学生,我们都很高兴,这事特别令罗乡长欣慰,他不觉举起碗一口就干了。傈僳族的酒碗永远是满着的,你喝完一碗,热情的傈僳人又很快会给你酒碗添满,酒碗盛着傈僳族人满满的情义。

小厂的梨个小,但梨味浓,如小厂的人情味很浓。对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每一样食物,我都肃然起敬。在这俯望江流的寨子穿梭,我们还是找到公厕上厕所了,不用遭遇让人赶狗的尴尬境况。小罗当年和小厂村里一个人打“老根”(交朋友),没带什么礼物,就调换身上穿的白衬衣。这天,他老根到山上牧羊去了,他只能远远地眺望一眼包谷地中老根家的房子。

走访村中一些傈僳老人了解到,居住在大姚湾碧傣族傈僳族乡境内小厂、巴拉一带的傈僳族,大多是在清朝末期,因狩猎和采集而前来定居的。其中“黑傈僳”一支是从金沙江上游“顺江迁来”,“花傈僳”则由四川德昌、米易等地迁来。

小厂、巴拉一带的傈僳族服饰,白麻布织成后不再染制,直接缝成衣服,喜欢穿白色的。渐后,傈僳族人民逐渐穿上棉布衣服,无论男女,其服饰均与州内自称“俚濮”的彝族相似。小厂傈僳妇女没有穿裙子的习俗,在那陡峭的山路上行走都需注意安全。而居住湾碧一带的傈僳族妇女穿裙子,上衣和裙子上镶绣花边。

从小厂三组翻越山梁箐的那边还有傈僳族寨子密波罗和以可罗。以可罗是较缺水的地方,水要去远远的地方背来。老胡回忆当年去以可罗下村时,睡觉不敢洗脸。多年前,由于以可罗生存环境恶劣,政府将他们搬迁去咖啡厂,房子建好了,可他们经常跑回老村,真正搬迁去咖啡厂居住下来的只有少数几户。

在这俯望江流的寨子,很容易想起怒江大峡谷。金沙江水在峡谷间静静流淌,金沙江岸的傈僳人也很勇敢,以前他们会乘着木筏过江去,赶集完又乘着木筏过江来。无论是金沙江边的傈僳,还是怒江的傈僳,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热情、顽强和乐观。

当我站在小厂陡峭的路边,欣赏着金沙江绿稠似的玉带,我明白了小厂傈僳人故土难离的原因,是傈僳人恋江的情怀攥紧着他们的心灵。每天喝着高粱酿制的白酒的傈僳人,只要每天眺望一眼金沙江,眺望一眼金沙江从遥远的地方来又流向远方,他们就醉了。

“金马碧鸡”与大姚

大姚县城镇叫金碧镇,“金碧”名来源于“金马碧鸡”的传说。据史书载,大姚“金马碧鸡”的传说源于汉代。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了开发西南夷,派兵从巴蜀南下,攻占了西昌等地,在这一带设置了越嶲郡,在大姚地区设置了蜻蛉县,隶属越嶲郡管辖。当时,就有方士向汉武帝讲了蜻蛉禺同山出现了 “金马碧鸡”霞瑞的事,并对奇观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崇信仙道的汉武帝听后着了迷,潜心向往那:“毛色青翠,破石而飞,啼声清长远传数里”的 “碧鸡”和那 “倏忽腾空”的“金马”。并用大宛马作模特,用铜铸造了“金马”立于鲁般门外。还把鲁般门改名为“金马门”。

十多年后,他的孙子刘洵(公元前91—49年)当了皇帝,是为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谏议大夫王褒持节赴蜻蛉祭请“金马碧鸡”。王褒奉命踏上蜀道,写下《碧鸡颂》和《移金马碧鸡文》。王褒入川境不久就患病身亡,客死西南。《碧鸡颂》没有流传下来,仅留下了《移金马碧鸡》文:持节王褒,谨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士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归兮何事南荒也!

清代道光年间,大姚知事黎恂主持重修《大姚县志》。祖籍大姚的翰林院编修刘荣黼主笔,他认真考证大姚史事加以记载“金马碧鸡”才又重载史册。并据《汉书》考订,认为大姚城东的紫丘山就是史中提及的禺同山。传说蜻蛉禺同山“金马碧鸡”光影倏忽的奇观出现,“金马碧鸡”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祥瑞之神。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了蜻蛉“金马碧鸡”的传说后,同时也记述了昆明“滇池驹”的事。内容如下:滇池县,郡治。故古滇国也。有泽水,周廻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马,即生骏驹,俗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有黑水神祠祀。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樊绰《云南志》 (又称 《蛮书》)中,将滇池东西两端的山叫作金马山和碧鸡山。

明朝统治者平定云南后,滇中乡亲在昆明大南城门外建起金马坊和碧鸡坊,并把两坊所在街道命名为金碧路,从此,“金马碧鸡”成了昆明的象征。

“金马碧鸡”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都向往这样的吉祥降临自己的家园。大姚,南永公路边建有两座城门,南城门名 “金马”,北城门名 “碧鸡”。史书里记载的是金马碧鸡神影的出现,如今的大姚,仅县城就是一地书写不尽的风华。

金碧文化广场、白塔文化广场、蜻蛉湖广场、东塔湖等到处呈现载歌载舞的喜庆景象,大街小巷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说起大姚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谁不啧啧称赞?从人们脸上溢出的幸福中可以看到大姚的美丽。每天清晨,沿着小南河边步行去上班,欣赏着河边的绿化带,赏心悦目的心境油然而生。桂花香味还在,樱花已开出红艳的花朵。昔日杂草丛生的小南河被建设成潺潺流水,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一步一景。

白塔湖边,人们悠闲地游玩,河边绿荫石凳上,常有老人在那里晒太阳。西河印象、白塔湖成了休闲、惬意的代名词。白塔天梯满足了人们城中登山、锻炼身体的愿望,每天来登天梯的人真不少,特别是龙年第一天,人们带着美好的祈愿来登梯,寓意今后人生步步登高,登高望远。登上白塔山顶,俯视大姚县城,只见白塔湖波光粼粼,核桃文化产业园焕发着勃勃生机,这座城市一天比一天建设得更加美丽迷人。大姚的蓬勃发展,不正像金马腾飞,碧鸡起舞么!大姚——“金马碧鸡”的故乡正焕发溢彩。

汉古蜻蛉大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西汉“金马碧鸡”天象神影呈现故地,是汉唐盐都工商重镇石羊屈起的地方,是彝族“十八月历”和“梅葛史诗”的起源之地……,璀璨炫目的多种文化七彩纷呈,辉耀于各个历史阶段,并流传至今,使大姚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邦。众多的历史文化给现今的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文化资源财富,亟待人们去传承、开发、利用,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滚滚的物质财富。

猜你喜欢

傈僳族金马金沙江
我是金沙江
初上金马仑开始吟诗消遣
北渡金沙江
少数民族音乐
金沙江上游首座电站
红色金沙江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