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译现象
2019-11-13刘洋
刘 洋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复译现象是每一个研究者都绕不过去的问题。而关于复译的定义,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许渊冲在《谈重译—兼评许钧》一文中指出:“重译,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一次;二是别人译过的作品,自己重复再译一遍,这也可以叫做‘复译’。”许渊冲站在以“自我为译者“的立场,对复译的定义揭示了其基本内涵,无论是“自己曾经译过的作品”还是“别人译过的作品”,简而言之,就是将译过的作品再译一遍。而在许钧所写《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一文中,对复译却做出了如下解释:“复译,也称重译,法语为retraduction,含有重新翻译,再次翻译的意思…….从时间角度看,这种文学作品复译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有译本的先后之分,即几个译本有时间上的差距,带有后人对前人工作的继承,发展或超越的性质;另一种则是在同一个时期,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出现两种或数种译本。”许钧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将复译现象置于二维世界中,揭示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和拓展,“继承,发展或超越”显示了文本通过复译而获得新生这一本质特征。事实上,根据许渊冲与许钧对复译下的定义,不难发现复译是在已有译本的基础上,对原译文语言的重新塑造与表达。如此,译者为什么要对已经生成的译文进行复译?对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释复译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的变化必然导致复译现象的产生。
历史就是它最有力的佐证。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逐渐由繁到简;汉语的表达大致经历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至白话文,这些不争的事实说明历史—这一最有力的佐证与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一成不变的特征是没有的,永恒不变只是偶然的结果;在时间进程中保存下来的特征,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语言的更新换代在新旧时代的交接下砥砺前行,这种必然性并非完全是由读者的语言需求所定,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历史造就的。
二、翻译“竞赛论”对译者造成的心理影响。
“竞赛论”由许渊冲先生提出:“……是指‘看哪种译文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其主体—译者,对于出发语的作者来说,主体是原作的读者;而对于目的语的读者来说,它又是原作的“作者”,只是这所谓的“作者”会在出发语转为目的语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译者,这一特殊的角色在翻译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译者,其译作的风格也不同,有些译者在选择对同一部作品进行重译时,不仅仅考虑到语言的变化,有时候与“竞赛”心理相关联,自认为自己可以翻译地更好。这种现象在译者中并非空穴来潮,许渊冲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由“竞赛论”心理引发的复译现象,一方面译者通过参考不同译文,可相互学习,促使翻译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造福读者,使其可根据自身的语言偏好、文学趣味选择自己喜欢的译本;另一方面则会影响翻译行为的纯粹性,带着“竞赛”的心理,译者在实施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免会带有些许功力,如此一来,翻译界恐怕就会弥漫着一股“争第一”的风气了。
三、政治因素对复译现象的间接影响。
目的语国家的意识形态也是一部文学作品能否为读者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傅雷初译《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中国正值革命期间,中国青年太需要一股新鲜而又鼓舞人心的力量了,此时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成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口袋里的书。不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傅雷被扣上“右倾”的帽子,他翻译的著作也随之转入地下,复译则更不可能了。随后,改革开放的到来为傅雷的昭雪平反,使得这部小说又再一次获得重生,复译《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热潮逐渐高涨起来。因此,政治因素虽为外部因素,对复译行为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冲击。不过在当下和平民主,高呼世界文学的时代里,政治因素对复译的影响已是微乎其微了。
四、复译的直接导向在于原作作品的价值。
既然语言是导致复译的必然成因,那么作品本身的含金量则构成了复译的关键原因。原作之所以会成为众多译者一译再译的对象,除了考虑到语言、“竞赛”心理、政治这三个因素之外,其本身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且不可小觑的。反过来,原作经过多次翻译,有意无形中也提高了其文学价值。以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的著作《小王子》为例,“据统计,在60年里《小王子》已经售出八千万册,被译成150 余种外文和方言,全世界前前后后有过400 多个版本,仅仅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就已经发行了一千一百万册,每年仍有25-35 万册的速度继续发行。”而其在中国大约已有三十多个译本,是迄今为止国内拥有最多译本的外国文学作品。《小王子》之所以受到不少译者的关注,根本原因还在于作品本身。它本是写给孩子们的书,其语言质朴天真,行文流水间既无晦涩拗口的长句,也无难于理解的词语。一言以蔽之,则是作者用最简单的话语在探讨最深奥的人生哲理,希望通过阅读其著作的孩子们能读懂他所要表达的深邃的意思。不少译者都在挑战如何用最贴近原文意思而又符合中国孩子思维方式的语言来展现这样一部老少皆宜的儿童文学作品。此书在反复翻译的过程中,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看中其文学市场并将之推广、普及,于是《小王子》的价值就在其文学性及复译的影响下迅速上升着。 时间会将有些作品撤出人们的视线,也会让一些作品依旧独占鳌头,而复译则保卫了那些堪称是真正经典的作品。由此,复译现象也可看作是对原作生命的延续与发展。
于译者而言,复译是其追求语言表达登峰造极的尝试。傅雷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复译应关注“新”,这种“新”也许是语义上的,更重要的则是表达。换句话说,复译的作品无需再劳烦译者绞尽脑汁、费尽心力地兑现“信”的诺言,译者可在一个或几个译本中参考语句基本意思,相反,他们应将重心放在表达的问题上。复译是译者实现“雅”的途径之一,为译者提供了翻译实践的平台,也是对原作的多次阐释与解读,提高了其文学价值。然而当下不少出版社为了降低经济成本而更倾向于引进超过50 年的作品,如此同一部作品在短时间内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翻译,这其中经济成为了主要考虑对象,那么“此复议”的质量也着实让人堪忧?所以“复议是否需要有前提”也是今后有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