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再现“青春容颜”
2019-11-13山东省济南市魏子
■山东省济南市/魏子
【时新美文】
爱书与修书
■魏然森
①生活中,我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穿衣戴帽,既不讲究,也不知爱惜。
②然而对于书,我却出奇地珍爱,如说某些人有洁癖一样,我有很强的爱书癖。我看书从不卷着看,躺时平端,坐时平摆,而且看书之前必须净手。一本书无论看多久,都会完好如初,皮毛不损。书在我手中仿如是明珠,更如同自己的孩子,珍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感情,毫无矫饰。
③由于爱书,我对于不爱书的人就颇为反感,对损坏书的行为就痛恨。妻子很少读书,偶尔来了兴致,一本书看不到一半就搞得卷角损页,若是看完,也就面目全非了。为此我没少发火,曾勒令她永远不许再动我的书。而她如同我对衣服的不爱惜一样,明知不对,改起来却很难,我也就毫无办法,毕竟看书对她有些益处,总不能为了护书,真的不许她动我的书,从而扼杀了她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读书兴致。
④我是最怕别人借书的,一是借出去的书归还的极少,二是还回来的书大多损坏。但能开口借书的人必定有些交情,所以张嘴吐出一“借”字,我却难回一个“不”字。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困扰着我。但是书被弄坏了又要发火,这就得罪了一些不能理解我的朋友。大约二十几年前,一位同在一个部队当过兵的战友从我手里借去了一套《战争与和平》,归还时每册书上都包了牛皮纸,我以为此人是出于爱书才包上的,倒对他产生了几分敬重,所以送他走时还说:“以后要看书再来借呀。”然而转日摘掉书上的牛皮纸,却发现封面和书脊全被损坏了,他之所以包起来,完全是为了蒙混过关。我立时将电话打到他家,怒气冲冲地说:“你以后永远也别来借书了!没你这么不爱惜书的!”自己觉得是战友,感情深,发点火没什么,但是第二天,那位战友却送来了一套崭新的《战争与和平》,虽然进门时客客气气,但我很尴尬,从此以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淡漠了。
⑤也许是吸取了教训,最近两年我已很少为书对朋友发火。但是书坏了总不能就那么让它坏着,所以我学会了修书。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藏书忧》一文中说:“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随手送掉。”余先生的做法让人羡慕,但对于收入低微的我来说,却难以仿效。如今一本书动辄几十元,添置几本书架上没有或急用的好书都要咬半天牙,哪还有弃旧换新的那份潇洒?所以只有修。我的写字台上总是放着一瓶胶水,一把剪子,一卷透明胶布,一块干净抹布。借去送回的书如果“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我就耐心细致地进行修理,该压便压,该擦便擦,用最大努力使其再现“青春容颜”。
⑥然而有些书损坏太重,比如一套《世界童话名著连环画》,是我尚未结婚时,买给未来的女儿看的(那时竟有预感,自己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喜欢文学的女儿,后来果然应验),结果被人借去,损坏极其严重,严重到如同人之断腿鸟之折翅,无论怎样修都改变不了其残废之相了。我心里相当不痛快,总有一种想骂人的冲动。妻子便说:“你这是何苦呢,要么就别借给人家,要么就别生气。大不了再买套新的就是了。”我就跟她发一通火,然后无奈地说:我就这德性,注定脱不了俗,也注定为书而累。
⑦好在修书也有益处,可以对未看过的书浏览一番,也可以对看过的书略作重温。藏书众多,不可能每本都看,也不可能看过都能记忆犹新,借修书而补缺,倒也算是好事。
(选自散文集《香椿树的体温》,有删节)
【边读边练】
1.作者对书的珍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这与生活中的作者形成了什么样的反差对比?(4分)
2.“我”最怕别人借书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爱书的态度给“我”的人际交往带来哪些影响?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3.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我”做出了哪些最大努力,让书再现“青春容颜”。(3分)
4.文中作者告诉我们修书的好处有哪些?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4分)
本期“仿真阅读”参考答案:
1.作者对书出奇地珍爱,像有洁癖一样的爱书癖。(1分)书在作者手中如同明珠,更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珍爱之情。(1分)对书如此珍爱的作者,生活中不修边幅且穿衣戴帽不讲究、不知爱惜。(1分)这两者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比,也更能说明“我”对书的珍爱程度超过了对自己外在衣着上的注重,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一种具体体现。(1分)
2.怕别人借书的原因有二:一是借出去的书归还的少,二是还回来的书大多损坏。(1分)这种惜书如命的态度让一些亲朋好友不理解,由此也就得罪了一些朋友,甚至和战友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淡漠。(1分)这反映了经济社会中,有些人看书,却不知道尊重知识,更不理解爱书人的心。(2分)
3.为了让书再现“青春容颜”,作者的写字台上常备胶水、剪子、透明胶布、干净抹布,以备自己耐心细致地修理借去还回的“卷角弯脊,一派衰相”的书。(3分)
4.修书可以对未看过的书浏览一番,也可以对看过的书略作重温。(2分)作者通过自己对书的态度,告诉我们对待书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学会珍惜和爱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