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个性,酿造韵味
——教你三招把场面写“活”
2019-11-1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曹津源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曹津源
【原文呈现】
春来一株草
■江旺明
父亲的春天来于一株小草,正如小草生于一堆乱石一样。
春节刚过,院子墙边还残留着堆堆春雪,如滚动的一个个白馒头。暖暖的太阳照耀下,屋檐下乱石丛中一株小草,如一条蚯蚓从石缝里弯弯曲曲爬出,崭露头角。淡淡的绿,尖尖的头,如雨后的春笋。父亲蹲在屋檐下,低头面对着小草,凝视一会儿,然后起身说:“小草醒起了,农活来到了。”
村里村外还洋溢着春节的气氛,父亲不走亲串戚,开始忙碌起来。
给竹园施肥。院子角堆放一垛垃圾,它是父亲为竹园准备的肥料。父亲一锹锹铲到筐里,然后又一筐筐送往竹园。啪啪啦啦的撒肥声,惊飞了栖息在竹园的鸟雀。竹园被覆盖一床厚厚的被,一株株竹子亭亭玉立,摇绿闪翠,格外精神。一只只鸟雀又纷纷飞回,在竹园里叽叽喳喳地闹起来。
给小麦地施肥。屋侧一堆土杂肥,在父亲眼里,是一堆“乌金”。朗朗的晴天,暖暖的阳光,父亲挑起一担土杂肥,闪闪压压地来到小麦地间。将担子搁在地沟,接着双手抓起箢子,将肥像撒网一般地撒在地间。然后,蹲下身子,双手抹去麦苗粘连的肥料,如同掸去孩子头上、身上的尘土。一担接一担地挑来,一箢接一箢地抛撒。不多久,那堆“乌金”被父亲均匀地撒在地里。
元宵节一过,春寒料峭。屋檐下那株小草却挺起腰,昂起头,如一棵岩松挺立于石堆间。冷风飕飕,小草依然舒枝拔节,摇绿闪翠。父亲出门进门,总少不了要光顾小草几眼。有时还说:“小草长出石堆了,农活更多了。”
父亲扛着犁,赶着牛,来到田间,开始他的新春第一犁。田间翻起一排排、一圈圈犁起的土块,如同深潭掀起层层黑浪。鲜活的犁土,散发阵阵泥土的香味。偶尔间,泥土中跳出一两条泥鳅,惹来一只只山雀飞来,叼去了泥鳅。山雀把新犁的喜讯带至山上,那山上变得热闹快乐起来。
父亲的春天来于一株小草,我的春天来于忙碌的父亲。
(原载《人民日报》副刊)
【美文赏读】
中学生作文中场面描写的常见病是雷同、粗略、乏味。《春来一株草》仅700多字,却精心描写了多处“活”的场面,有个性,多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通过对照写活场面。第2段和第6段两个场面,都由父亲和小草构成,但富有变化,韵味多多。小草由“如一条蚯蚓从石缝里弯弯曲曲爬出”成长为“如一棵岩松挺立于石堆间”,“淡淡的绿”居然变得能“摇绿闪翠”;父亲的神态呢,由“凝视一会”转变为进出门必“光顾几眼”,对小草观察语言也由“醒”改为“长出石堆”,“来到”则升为“更多”。蕴含在这两个场面中的韵味必须细品:小草和父亲都是惜春追春者,都是以积极付出的态度追赶和享受春天;对照着描摹小草的个性,正是作者借物写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通过细节写活场面。第5段写父亲给小麦施肥,这原本是常见的农活,但父亲的这一细节却写得很生动——“蹲下身子,双手抹去麦苗粘连的肥料,如同掸去孩子头上、身上的尘土。”这一“蹲”一“抹”,再加一个比喻,多有情趣、魅力——父亲不仅给麦苗以物质之“肥”,更给予了精神之“爱”;麦苗的春天如同人一样,不容耽搁、玷污,都应该小心关注、呵护……
三、通过想象写活场面。父亲开始“新春第一犁”,“偶尔间,泥土中跳出一两条泥鳅”,这对“城里人”来说已是十分新鲜,接下去“惹来一只只山雀飞来,叼去了泥鳅”,更是久违了的农耕文化的再现,野趣十足。但作者没有就此收住,而是让联想随着山雀飞翔:“山雀把新犁的喜讯带至山上,那山上变得热闹快乐起来。”一个“带”,一个“变”,使场面一下子“活”了起来,使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咏梅诗的意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至此,文章的意蕴更加悠长:父亲心中生命的春天,不是用来“坐享其成”的,而是被倍加珍惜且付出辛勤忙碌作为回报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来于一株小草”,通过父亲又传给“我”,“带”给鸟类、山林,乃至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