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怀·志向·责任·使命·创新
2019-11-13
也许是因为全国唯一的《对联》期刊,是我所供职的山西日报所办,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我读也多,情也深。因而对总书记引用的楹联,做了认真研习。
总书记援引的第一副楹联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这则联语,实际已是成语,说家喻户晓,可能也不为过: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它有广阔的胸怀和度量;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
是以我想,总书记援引此联,是说襟怀和志向的。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同时还引用了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襟怀之阔大、志向之坚定,都是当世之人无可相比的。
我说这样的话,自然还有一个故事。我的姥姥乃祁贡之后,而祁贡像林则徐一样,亦曾任两广总督,而且是两次出任(一次为署任)。可惜的是,两度上任和林则徐竟都是隔“人”(一是邓廷桢,一是琦善)相望;不过,虽无史料记载,但以时间推论,林则徐所书堂联,祁贡当是见过的——
祁贡(1777—1844),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孝义里人。14岁中秀才(乾隆五十六年),18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浙江按察使、广西巡抚等职。道光十三年(1833)任广东巡抚,道光十五年兼署两广总督(同年10月15日邓廷桢接任),道光十八年调任刑部尚书。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进犯广州,被派往广东协助奕山督办粮饷,2月26日接替琦善任两广总督,直至过世。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等,福建侯官人。14岁中秀才(嘉庆三年),20岁中举、嘉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八年(1838),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会督文武大员举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40年1月21日,接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归罪于他——10月3日,被革职。次年充军伊犁。
林则徐从政为官四十年,一生曾在14个省担任过官职,当世之人曾评价他“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而能做到这些,我想只是因为他有着一丝不苟的责任感、责无旁贷的献身精神,当然还有他题联铭志的“有容”和“无欲”!
有容难,非海能比。但可比者也是有的,那就是“心”;无欲亦难,想要做到,窃以为似乎还得看“心”、看“德”、看“志”——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言:“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而“有容乃大”,则是语出《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孔子第31世孙)疏曰:“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德之重大,由是可知。但想要做到无欲,似乎还需有志。
是以王勃才在《滕王阁序》中化用古人之言写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诸葛亮才在《诫子书》里写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千古警句;当然,还有一副著名的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作者为谁时下虽有多说,但蒲松龄曾题此作为自己的镇纸铭联,却也未有异议。
不过这是后话,暂搁不论。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这里所援引的“铁肩担道义”便是史上传诵甚广、影响甚远的楹联之一。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原本明代杨继盛的诗句——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他一生与奸臣作斗争,先是因弹劾仇鸾被贬官,后是因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备经拷打而至死不屈,终于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仅四十——此诗便是他在临刑前写于狱中墙上的。据载,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原为杨之故居,后人曾书此二句为联悬于堂中。
诗成联,联传世,并成就了楹联史、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改此联一字书赠挚友杨子惠,即将“辣”字改成“妙”字。1967年9月,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并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勉,恳请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而钱穆先生书写时则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
不只如此,前些日我在网上看到,这段佳话还曾被选作“材料”,成为2018年“任务性写作”的作文命题。“要求”为: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理由、观点和态度。
作文满分60分,而深圳一考生则以《铁肩辣手,文人风华》得分57。文章说:在我看来,纵多方易字几出新意,此联仍以“铁肩”凸显文人面对道义的不退让,“辣手”诉说文人讽喻时弊的勇气,将文人大勇大智的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
就是在阅读此命题、此作文时,我突然想起一个与之相关又不甚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诸家易字都是上下联的第一字,而非后四字?后来我似乎想通了,这是因为对于中国文人而言,“担道义”和“著文章”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担道义”是社会责任;“著文章”是历史使命!
在讲话中,总书记还援引曹雪芹所撰写的一副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此联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众所周知,章回小说乃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唯一的结构形式,作为回目即是对仗工整的对联——《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等莫不如是——而《红楼梦》较之则似乎对对联更情有独钟:不仅是在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集中描写了贾宝玉等为大观园景物题写匾额和对联;而且还常用对联来发掘人物思想、衬托人物性格,阐释人生至理。而“世事洞明”一联便是如此,既为写人,也是说理——
“人”是贾宝玉;“理”似乎也不太难解,简译即是:把世间的事看明了事事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弄通达本身就是文章。
诚然,此联佳,其理亦真。而总书记之所以引用,意义尤深。他是在讲“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提及此联的,并说: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这一席话,语重心长,既关乎创新的“本体论”,也关乎创新的“方法论”——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有言:“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创新亦如为学,也须从本原(根底,基础)上用力,那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曹雪芹所撰写的这副楹联是一个论断,并不涉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便能“洞明”、“练达”。而总书记则在对他和鲁迅的评论中,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此,不再抄原文,谨做节录——对社会生活做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熟悉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两句话,两个关乎创新本原的核心词:
人民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