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乐剧讲述中国故事
——兼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主体性建立

2019-11-13

艺术评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剧戏剧传统

[内容提要]音乐剧在中国发展40年,还没有像话剧、歌剧一样,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生发出自己的代表作品。在戏剧艺术正日益突出“国际化”的当下,本文立足于传统,思考中国音乐剧与世界音乐剧的艺术契合点,对怎样从传统中发出新声,怎样用音乐剧讲述中国故事以及怎样逐步建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主体性进行探讨。

在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延安鲁艺音乐文化传承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的活动中,笔者有幸在延安大学聆听了张小兵教授的讲课。张小兵教授是陕北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他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对陕北文化与民歌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举例说明,自从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下文简称“鲁艺”)的师生开始对民间音乐的采风整理之后,知识分子介入了民歌的创作,师生们把许多地方的民歌加以改编,并收录进了《陕北民歌四百首》。由此,许多之前同样在内蒙、山西相邻的地界上回荡着的民歌,都变成了陕北民歌了。而此类印刷品的出版,更使之成为正式的历史性的记载。张小兵教授随后又说:“以前的秧歌,一把唢呐就是乐队,完全能够胜任伴奏的需要了。后来鲁艺师生排练的秧歌带着小乐队走出了校门,走到了群众中演出,他们在民间秧歌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内容故事,就成为了‘剧’……”延安时代的鲁艺,浸泡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同时又顽强地吸收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各种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经验,出现了一大批不同门类的红色经典作品,它们后来被反复传唱,被一次次演绎,成为新中国文化的象征。这些作品由此跨越时代、历久弥新,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引发了笔者对中国音乐剧的一些思索: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怎样用音乐剧来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的音乐文化传统、戏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不仅在人类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而且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中国的表演艺术依然是别具一格,依然鲜活地存在于今天的观众的记忆中。中国的戏剧教学,也有非常完整的体系。但直到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的艺术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才开始建立音乐剧专业。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史还比较短暂,音乐剧的教育史当然更加短暂。应当承认,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建设,我们都还在进行艰辛的探索,在探索中艰难行进。近年来,笔者主要致力于中国音乐剧的研究与创作,先后创作了《大红灯笼》《曹雪芹》《元培校长》《大钊先生》等音乐剧作品,其间甘苦自不待言。回顾音乐剧这样的外来戏剧样式在中国发展的40年,我们可以看到,它并没有像话剧、歌剧一样,在中国的土壤上快速生发出自己的代表作品。近些年,虽然音乐剧原创作品频繁推出,也引起过专家和业界的关注和讨论,但是,无论是艺术质地还是商业效益,真正称得上成功的作品似乎并不多见。在中国音乐剧大众认知度逐渐提高的今天,怎样立足于传统,在传统中发出新的声音,并能够创造新的传统,向观众呈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传统的音乐剧作品,是我们每个音乐剧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当代戏剧艺术,正日益突出它的“国际化”特征。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强调音乐剧的“中国性”是否不合时宜?是否会影响音乐剧作品的传播,包括海外传播?在从事音乐剧创作和研究多年之后,笔者深感这种疑虑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音乐剧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而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流行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书写,它无疑带有强烈的全球化和国际性特征。但就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百老汇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兰德尔·艾伦·布克在参加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剧节的时候,却直言不讳地说:“中国音乐剧不应该走百老汇的老路,而应借鉴音乐剧语言找到属于中国的、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剧场。”他认为,没有文化个性的音乐剧,即便投入数千万美元,也很难吸引观众。鉴于兰德尔·艾伦·布克的成就,他的此番言论自然在音乐剧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现在,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际化与地方性(中国性)并不相悖,也就是说,国际化其实并不排斥地方性。在全球范围内,当代艺术其实早已不再单纯地强调形式审美的纯粹性,而是要求介入社会问题,强调进入现实的能力,以艺术的形式介入人类的各种危机。换言之,当代艺术,当然包括音乐剧艺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对社会现实介入的姿态来呈现的。这个问题,才是当代艺术的核心问题。而所谓的介入现实,显然首先指的是你身边的现实,你所遇到的地方性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地方性和国际性不但不是互相排斥,反而是相辅相成。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或许可以概括为,如何通过音乐剧来讲述中国故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讲述中国故事,不仅是音乐剧的问题,也是中国所有艺术门类面临的问题。在文学领域,在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追踪之后,到了90年代以后,面对着讲述中国故事的压力,中国文学开始转向传统与乡土,与激进的文学实验渐行渐远。他们当中的一些优秀分子,更多地回到了19世纪的文学传统,而我们也都知道,在世界范围内,19世纪的文学传统,主要是欧洲和俄苏的文学传统。显然,对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已经把19世纪的传统当成了自己的传统。在这个艺术传统中,他们重点讲述传统在当代的演变,讲述中国乡土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现代化转型,就是古老文明遇到危机之后的必然选择,这是地方性问题,但也是全球性问题。这是文学问题,而戏剧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众所周知,音乐剧隶属于戏剧学科范畴,它包括三大要素:戏剧、音乐、舞蹈。如果细分,那么可以说,它几乎是艺术的百科全书: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甚至包括建筑艺术。简单地说,如果所有这些要素,都是对中国社会的艺术介入和呈现,对文化转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艺术表达,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们讲述的都是中国故事,而且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肯定就是中国故事,肯定具有“中国性”,同时也必然进入国际化的语境:它以地方性叙事的形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文本。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选择音乐剧题材的时候,特别注意选择那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比如我的首部音乐剧作品《大红灯笼》,是改编自苏童的小说。这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的激进的文学实验转向传统的一部小说,乍看上去很像一部色彩晦暗的旧小说,但在叙述视角以及叙事的舒缓和节制方面,非常明显地又吸收了现代主义传统,同时它又包含着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这些“五四”以来的基本主题。坦率地说,它写的是传统的延续和断裂,文明的危机和重生。而且,小说本身具有明显的音乐性,人物戏剧底色丰满,由彭锋创作的音乐剧剧本很扎实,作曲家捞仔很容易抓住剧本中潜性的音乐色彩。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不仅中国味儿十足,也具有鲜明的当代感,那发生在社会转折时期的爱恨情仇,既能勾起人们对旧时代风物的回忆,又能表达人们对新的文化的期盼心理。

笔者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曹雪芹》,也基于这种考虑。音乐剧《曹雪芹》是戏中戏的结构,主要讲述曹雪芹在黄叶村撰写《红楼梦》的生命历程。曹雪芹与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互相交织,互为解读。这部音乐剧创作过程非常艰难:这是关于《红楼梦》的第一部音乐剧,是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当代音乐戏剧改编的创作实践。美中不足的是,这部作品剧本的文学性有着天然的不足,虽然后来每轮演出之前,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调整剧本方面。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的表现,同时又是对新文化的呼唤;它是绝望的书写,同时又是满含希冀的表达。可以说,本剧旨在表现曹雪芹本人在文明面临种种危机时的忧愤。这种忧愤可以感染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中国人,当然也就可能感染西方观众。虽然这部作品因为剧本问题和制作经费问题,远远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高度,但是相同题材的中国歌剧《红楼梦》能够于旧金山歌剧院上演,却说明了这个纯粹的中国故事,是能够被西方人接受的。

2016年,中国歌剧《红楼梦》在旧金山歌剧院首演,获得了当地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该剧导演赖声川曾说:“很多看戏的中国朋友跟我说,这个感觉真好。坐在这里已经不会在乎是什么语言了,字幕中的很多文字都是取自《红楼梦》本身,看上去特有一种雅的感觉。”该剧2017年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依然是英文演唱。作曲家盛宗亮写的音乐,是为英文量身打造的,翻译成中文的工程庞大繁琐,甚至连很多的音符都得改编。主创者是先要看看北京观众的接受程度怎么样,如果中国观众感觉语言不妨碍观剧就用英文演下去。实践证明,现场的中国观众虽然只能通过字幕了解歌词,但却听得如痴如醉。赖声川表示:“这部戏首演的成功,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觉得,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一件还不错的事情。我们也希望大家通过这部戏,看到我们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是怎么表达给外国人看的。”我想说的是,这个事实说明,《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能够穿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获得观众的认同。在戏剧舞台上,它最具有中国性,同时也最具有世界性,当然这里也有个重要前提,就是你得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用艺术的方式充分阐述它是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呈现。

熟知西方音乐剧史的人都知道,音乐剧在西方的发生、发展,与西方的音乐文化传统、西方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方音乐剧的出现是西方音乐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西方当代艺术形式的西方音乐剧,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它的西方性:在美国,它是美国当代文化的载体;在英国,它同样深深浸润着英伦特色。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发场光大,正是因为美国艺术既善于从文化传统中吸收营养,又善于从当下文化中吸取营养。他们一只眼睛盯着过去,接受了欧洲不同风格的轻、喜歌剧甚至歌厅舞厅的歌舞杂耍,一只眼睛盯着现在,吸收了时兴的拉格泰姆、勃鲁斯等因素。现在,我们一眼就能认出哪些是欧洲音乐剧,哪些是美国音乐剧,因为美国音乐剧讲述的都是美国故事:即便它讲述的是中国故事、欧洲故事,它讲述的也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欧洲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音乐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近十年来公演的音乐剧,其故事的选择与建立具有了比较开放的文学视野,创作技法也日益多元化,音乐剧体裁的戏剧气质的独特性逐渐明晰。比如,从古典文学中选材的音乐剧作品如《曹雪芹》《西厢》《聂小倩》,从现当代文学中选材的如《日出》《大红灯笼》,从影视作品中选材的如《钢的琴》《搭错车》等等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剧作品,我们欣喜地发现,20世纪末比比皆是的“话剧+唱”“歌舞串烧”“戏曲+流行”等“音乐剧”的现象越来越少了,音乐剧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剧”了。“剧”的概念越清晰,音乐剧越是本能地逐渐亲近了文学与影视艺术,越是重视其“讲故事”的能力,当然,是用音乐剧讲故事。近年来,在萨尔斯堡戏剧节、英国爱丁堡戏剧节等国外的戏剧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戏剧作品的展示,国际文化艺术界对中国艺术作品的关注,也增强了年轻艺术家的自信。在这个时刻,中国艺术家,包括从事音乐剧艺术的人,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要在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艺术的关系上深化自己的认知。在笔者看来,后者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来讲述,并最终决定你的作品能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为世界艺术舞台的一部分。

结 语

无论是西方的现代性还是中国的现代性,我们都在历史之内,而不是在历史之外。1840年以后,所有中国人,当然包括敏感的艺术家,都已经被迫进入了一个跨文化的语境。如果说,近代以前的中国艺术家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里,创造了中国传统艺术,那么在我们主动进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契合点,并在音乐剧艺术这个最为充分的国际化场域,逐步建立起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主体性。现在看来,我们还正在行进的途中。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但我们没有退路。

注释:

[1][2]张学军.指导歌剧《红楼梦》其实很懂行 赖声川:导歌剧得会看总谱[N].信报,2017-8-17:第9版.

猜你喜欢

音乐剧戏剧传统
传统戏剧——木偶戏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East Side Story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看音乐剧
少年力斗传统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