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作品还将陪伴我们很久

2019-11-13

中外文摘 2019年4期
关键词:鲁迅思想孩子

□ 之 心

说来有趣,在看到《世无鲁迅》前不久,我刚经历两件与鲁迅有关的事。一是最近不知怎么突然想细读去年买的一套《鲁迅全集》。看到《狂人日记》时,突然想起今年正好是其发表100周年。

二是前不久的上海书展上,某个展位在不起眼的角落,放了一块小小牌子,上书“鲁迅还在”。仔细翻看,就会发现陈列的仅有两三种图书,却都不是鲁迅所写,而是别人写鲁迅的。突然觉得“鲁迅还在”有一种倔强地刷存在感的意味,我心中有些许悲凉。

是的,鲁迅离开我们很久了。久到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经越来越不知道鲁迅其人其文,久到“鲁迅作品要不要退出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争议,都很难激发全民热议了。

80后的读书时代,谁没有经历过被鲁迅作品“背诵全文”支配的恐惧呢?那些佶屈聱牙的语句、艰深晦涩的思想,加上年代的久远模糊,都是学习的拦路虎,足以让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们望而却步。尤其是现在教育总能引发国人焦虑的时代,大概没有多少老师和家长,愿意让孩子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读鲁迅的作品吧。我理解。

但理解不等于认同和支持。我还是希望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孩子,能尽量多读一读鲁迅。因为,时至今日,很多社会现象、人性问题、内心困顿,仍需要从鲁迅的作品中去寻求答案,从他的文字中去获得力量,从他的思想中去汲取智慧。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鲁迅的作品里,几乎涵盖了今日人、事、物各方面的解读,且很多比今人看得更远、更深、更透。

比如,鲁迅发表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大概很多人不熟悉,也很少作为推荐阅读的篇目。在文中,鲁迅剖析了宗法社会的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观念的根源,鲜明地提出“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这种思想,不知道要让如今多少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将自身意志强加给孩子,却从来拒绝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意愿的父母脸红。单凭这一点,我也认为此文放在今天也是“三观”极正的存在,应当是所有父母必看的文本,以及必须领会和践行的思想指南。

很多人知道鲁迅对腐朽的公权力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横眉冷对”,但甚少了解他对人民的慈悲。现在一些网友动辄喜欢给人贴上“吃人血馒头”的标签,以抨击一些人借他人悲剧为自身收割流量的无节操行为,但在小说《药》里,鲁迅对真正吃人血馒头的底层人,除了批判“怒其不争”和冷漠麻木外,更主要的还是“哀其不幸”,寄予了一种同情和悲悯。

一个民族是需要能为自己代言的文学家和思想者的,何况是鲁迅这样以文字为刀革新人大脑的“精神医生”。他的作品和思想,超越时空,并将伴随我们很久,成为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鲁迅其人,也以这种方式永生。

最后,我想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猜你喜欢

鲁迅思想孩子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