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四大技巧
2019-11-13
考场作文,记叙文写得好的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一些让文章明快、简洁、优美、清晰的技巧。从适合于阅卷评分角度出发,下面四种技巧可供参考。
一、切入点要小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材料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比如,某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作文题是:在现代社会里少不了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有幸福,有苦恼,请以“交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话题很宽泛,基本上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在社会中总是以不同的方式与人交往。如果考生不能找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就很容易对现在的人际关系泛泛而谈。而一旦落入此俗套,得高分就只能是妄想了。一篇高分作文《往下走,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往的变化。由此可见,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实践证明,凡是选择了较小切入点,并做到了“以小见大”的记叙文,得高分的可能性就相当大。
二、材料要新鲜
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本上出现了模式化、规律化的选材倾向,写老师总牵扯到“蜡烛”,写同学总写到“半块橡皮”,写爱心总离不开“希望工程”……诸如此类,把生活生硬分割,使人读之生厌。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三、内容要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作文时应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打动人而胡编乱造所谓的动人故事,只能让阅卷老师反感。当然,我们所说的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我们所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四、构思要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构思的精巧与“以小见大”“选材新鲜”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相包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篇深圳中考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总之,一篇切入点小、材料新鲜、内容真实、构思精巧的作文,定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实战演练]
我国倡导“一带一路”,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就告诉我们,我们既要懂得拼搏与竞争,又要学会交流与合作。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请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 求:(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文体自选;(4)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写好此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范围,即什么是“合作”。应该说,这不成问题,很好理解。
其次,要选好角度,即选择你认识深刻而材料储备又丰富的小角度入笔,角度小才能开掘深。从大的方面看,人类社会共同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生活空间的义务,这需要国家与国家的合作。具体到每个人,一般说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人们真诚地合作,单靠一个人去完成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独自作战是不现实的。
再次,要进行发散思维,打开思路,提炼出尽可能多的观点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