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书法私学教育

2019-11-12李宇萌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书法教育

李宇萌

摘要:唐代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柱,科举制的完善、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大量需求等都对书法私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代书法私学教育的普及性、广泛性体现在对童蒙、家传以及对女性的书法教育等方面,这对于当代普及书法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书法;私学;教育

在古代书法向来都不是以单独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政治因素对书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书法在唐朝时期书法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举制的发展使得科举选官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学教育中,国子监设六学,其中的“书学”以专门培养书法人才为目的。私学教育中的书法也是十分兴盛,书法教育的推广普及对书法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唐朝书法也因此而繁荣。

一、唐朝书法私学教育的社会背景

私学即是于官学所相对的民间的教育形式,每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官学状况这些对私学教育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唐朝社会经济的繁榮,贞观之治的盛况,这也为私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唐朝私学教育继承了春秋以来的私学教育形式,并且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私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而优则仕”普通百姓也获得了做官的权利,这种广泛性和公平性激发了那些想入朝堂却出身卑微的人们。唐太宗对书法喜爱的痴迷,尤爱王羲之,为迎合帝王的喜好朝野上下群起效仿,这也对唐朝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唐代科举考试中,无论是贡举还是铨选,书法都列为重要科目或作为任用的先决条件。常选中的“明字”科。唐代岁举之常科有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明字”科主要选拔典校古籍经书的人才,考试以书法为专业。并产生了“书判”现象,将“书和判”作为选六品以下官员的标准,“书写水平即字体是否正详、笔记是否流美,直接影响到判案即如何处理狱讼的文辞质量,因此书法有时试判的关键”。唐制还规定,流外官员考取流内,择官标准有三:“一曰书,二曰计,三曰时务。其工书、计者,虽时务非长,亦叙限;三事皆下,则无取焉。”可见,流外官入流内,考核的主要标准是书、计两项,而时务次之。书法与科举、选官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疑会很大的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虽然人们学习书法会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其对书法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书法都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书法私学教育也随之而兴起。

隋唐时期的书籍翻倍的增加,不论是官方还是私人藏书都十分丰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贞观中……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书籍数量的急剧增加,这就需要大量专业的书法人才进行大量的抄录工作。同时,唐朝时期,儒教、佛教、道家发展兴盛,唐朝统治者对儒学十分推崇,对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等进行了教本标准的校对工作。一切经籍几乎全凭手工抄写,国家藏书,有专职书写从事缮写,私人藏书,主要来自文人的抄录。唐代文士抄书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抄书收藏,二文人家贫,佣书自给,出于读书需要而充当抄书手,这就对文人书法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高祖时期大兴佛寺到了宪宗时佛教发展到了高潮,佛经翻译传抄无数,大量的佛经都有人手抄完成,传至今天的唐代笔迹中有不少的佛经即可为证,由此可以想象到当时对于书法人才的大量需求。这种大量的社会文化需求,对会书之人的迫切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唐朝书法私学教育的发展。

二、唐朝书法私学教育的状况

中国文化能够生生不息,这和家族传承是密不可分的,家学同样也是书法私学教育中重要的形式。唐代著名书家欧阳询其子欧阳通,学其书法,《旧唐书》列传中记载,“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给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徐浩,学习其父亲书法,著有书论《论书》。张怀瓘在《书断》中有记载著名书家陆柬之跟随其舅舅学习书法,“虞永兴之甥,临学舅氏,得其法。”家族中有着得天独厚优越的教学条件与环境,这就为后代学习书法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书氛围,不断接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族对后代教育又十分重视,因此在同一家族出现两位甚至三位的书法家并不奇怪,这种家传式的书法私学教育,是唐朝书家人才辈出的原因,这些有名书家又为整个社会书法风气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极大地促进了唐朝书法的繁荣。

唐代私学教育的蒙学教育,多遍布于乡村,对于童蒙的教育也十分重视。“蒙养之时,识字为先。”均将识字、练字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初唐曾以《急就篇》作为识字课本,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序》中说:“蓬门野贱,乡幼学,相承禀,竞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千字文》逐渐替代了《急就篇》。从敦煌出土的文献来看,以《千字文》最为常见,《千字文》的写本多达40余种。在发现的敦煌遗书文献中有关于唐代学童习字的记载,“今存83行,每行3至27字不等,共1448字,其中某学童所写者1291字,某老师所写者157字。(包括师书范字127字及师书日期和批语30字)抄写所用底本为梁周兴嗣《千字文》,习字日期为某月18.19.20.21.25.26日等7天。”从这一文献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学童基本上是日日练习书法,十分刻苦,老师们对待学生们的作业也是十分认真仔细批改,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书法的教学与学习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十分好的成效,据记载“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四岁的小孩即可书写《千字文》,从这一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书法童蒙教育的成功,不仅做到了很好的普及,在成果上也是硕果累累。对待童蒙的书法教育如此重视,从小培养其对书法的热爱,这对个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唐代书法兴盛的一大原因。

唐代书法私学教育中所选用的教材,很多都选取了前代或当代的书法名家法帖作为学生所学习书法的范本,这样不仅能够近距离的观赏名家作品激发对书法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书法有着向往,还能够对学习书法有更严谨认真的态度,书家本身的品格,学书态度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私学教育不像弘文馆中有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为师,但也出现了王羲之法帖、褚遂良等人的书迹,智永《千字文》也是私学教育中最为普遍的教材。这也就说明当时私学十分重视对书法的教育,整体的书法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以名家法帖作为学习对象,更加重视对法度的要求,对书法技巧的学习也更加的关注,唐孙过庭《书谱》在论及《笔阵图》时曾说“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以《笔阵图》作为童蒙书法技巧教材十分普遍的,到了盛唐之后“永字八法”成为了楷书入门的基本教学方法。这种固定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很好地促进书法的入门学习,也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书法最基本的技巧方法,使书法简单化,这就为唐代书法私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很容易进入一种僵硬的学习模式,一味地寻求规律,这也是唐朝书法崇尚法度的体现。

唐朝女性地位的大大提高,“习女工,议论酒食,温良恭俭,修饰容仪,学书学算,小心软语”,在很多文献记载中都有关于唐代私学教育中对女性学习书法的记录,唐李华《与外孙催氏二孩书》中写道,“妇人亦要读书解文字,知古今情状,事父母舅姑,然可无咎”。白居易之女白金銮“年十岁,忽书《北山移文》示家人,居易以终南紫石刊之”这些女子从小就习书法,在唐代出现了很多著名女书家,不仅有晋阳公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辩”,还有如薛涛这样的名妓,她曾做“校書郎”,行书极妙,颇有王羲之法。唐代女性不甘于平庸,这与当时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是有很大关系的,家族地对女性学习书法的重视,不仅仅是以男性为主要的教学对象,也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提升,众多女性能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重大成就,也正反映出当时书法教育的普及与广泛。

唐王盛世,书法私学教育的发展与当时的文化多样、社会开放、经济繁荣、政策有力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既超越了前朝,又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唐代书法在整个书法史的长河中一直具有领先、重要的地位,书法私学教育的普及完善是也是促成唐朝书法盛极一时重要的原因,真正做到了将书法教育从小抓起,这对我们当代书法的普及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51.

[2]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张怀瓘.书断[C]//.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5]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6]孙武昌.隋唐五代文化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李效杰.唐代私学教育考论[J].集美大学学报,2015(1):53-60.

[9]李正庚.唐代书法私学教育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6(12):175-178.

[10]史游.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911.

[11]李正宇.一件唐代学童的习字作业[J].文物天地,1986(6).

[12]白鸿.唐代书法教育中的家传与师授[J].佛山大学学报,1996(6):94-100.

[13]田万东.唐代书法盛况及成因探究[D].北京:中央民则大学,2013.

[14]高碧英.唐代私学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15]乔丽丽.唐代书法与唐朝社会关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6]李商隐.义山杂纂“教女”条[A]//.陶宗仪.说郛三种·说郛一百二十卷(第七十六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548.

[17]李华.李遐叔文集[C]//.四库全书(第107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63-3641.

[18]陶宗仪.书史会要[C]//.中国书画全书(3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86.

[19]朱长文.续书断[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书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诗书画苑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教育漫画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