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淄区姜太公纪念馆

2019-11-12沙晓彤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沙晓彤

摘要:在我国鲁中丘陵和鲁北平原交接的地带,坐落着一石油化工业城市,临淄区,即齐国时期的都城营丘。姜太公作为齐文化的奠基人,齐人葬其衣冠于此,以表对其敬仰之情。本文所要讲述的姜太公纪念馆便是依托姜太公衣冠冢所建。姜太公纪念馆作为齐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亦是极为典型的一组仿古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在此应用广泛。下文便是对于姜太公纪念馆中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应用的浅析。

关键词:临淄;姜太公纪念馆;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一、姜太公纪念馆起源

历史上,在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将当时的首席功臣姜尚,即姜太公,分封至此,从而建立了齐国。起初齐国的都城名为营丘,后第七代齐献公因此地濒临淄水,将营丘改名为临淄,延续至今。1994年,临淄被中国政府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知晓临淄的历史后不难发现,姜太公纪念馆的建立有着极为深厚的精神意义。

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习称姜太公。姜太公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齐国的建立者,被历代帝王尊封为“武圣”“武成王”,在民间被传为神上神,历代君王更是为其修建庙宇供奉祭祀,姜太公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据记载,现如今的姜太公纪念馆始建于东汉永健年间,之后又经过多次修复。随着开掘齐文化,古为今用的热潮兴起,作为齐文化奠基人的姜太公,其精神财富、其历史功绩以及其神话般的传说,都有无比的吸引力和教化作用,故中共临淄区委与区人民政府为发挥这一优势,于1992年决定建造姜太公旅游中心,也就是如今的姜太公纪念馆。由于时间的流逝,姜太公祠在当时破旧不堪,只留存一间山门。1993年,以30000平方米的总占地面积,姜太公纪念馆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成。1995年,台湾邱氏宗亲会邱正吉先生(丘穆公一百代孙)出资,于姜太公祠的东侧,修建了如今的丘穆公祠。至此,姜太公祠、丘穆公祠以及姜太公衣冠冢共同组成了现如今的姜太公纪念馆。

二、姜太公纪念馆的建筑特点

(一)建筑布局

姜太公纪念馆除却其重大的精神意义之外,其建筑布局亦极为考究。姜太公纪念馆整体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布局,风格庄重而典雅。作为仿古建筑,除却中轴对称这一典型特征之外,中国传统建筑的其他特征在姜太公纪念馆的建筑中也多有体现,例如其平面空间是以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而形成的围院,巧妙而又科学的框架式结构,以及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等。同时姜太公纪念馆规模宏大,其中建筑众多,主要有三君殿、丘祖殿、五祖殿、五贤殿、钓翁斋、观鱼亭、道士院、钟鼓楼、假山、鱼池等。纪念馆内绿树成荫,碑石林立,炉鼎香烟缭绕,给人以清新幽静之感。

(二)整体构造

说起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在姜太公纪念馆中的应用,就不得不对姜太公纪念馆进行详细的描述。首先,在整体构造上,中国传统建筑有一极大特点——轴线的运用。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建筑亦或是空间布局等,大多为以轴线对称布局,例如明清北京城的布局规划、中国许多古代的寺庙,像是河北正定隆兴寺等等,都极为典型的反映这一特点,这一建筑思想主要体现出古代设计师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在古代都城的规划中,大多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左右对称布局着次要建筑,“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在许多中国古代的寺庙中,一般是将主殿大雄宝殿放于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俯瞰姜太公纪念馆的全貌,不禁令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整个姜太公纪念馆并不完全按照轴线对称分布呢?实际上由于整个姜太公纪念馆内的两大主建筑姜太公祠和丘穆公祠并非同一时期进行规划修建,故从整体上看,似乎与中轴对称这一特征并不相符,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布局规划中的另一特点,讲究因地制宜,相宜布置。其实当细细观察姜太公祠和丘穆公祠的单体结构不难发现,两座建筑单体依旧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原则。像是姜太公祠,祠内主要的三殿,主殿、西殿及东殿,以主殿为轴线,东西两殿对称分布。其主殿坐落于轴线中心,主殿大门的门楣上,悬有中国宗教学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姜太公祠”四大字牌匾,在大门的两侧供奉着青龙、白虎两星君,形象高大又威猛。进入主殿,便可看到供奉着的姜太公彩绘圣像,在其左右两侧供奉有齐国的第二代国君齐丁公和第十六代国君齐桓公的圣像。主殿内墙壁上的壁画,描绘了姜太公的众多生平事迹:姜氏封吕、贫困生涯、著书立说、弃官避纣、渭水垂约、孟津会盟、与莱争丘、牧野大战、周王授权、封齐就国、严罚不训、传子归周等。此为主殿。主殿以西便是西殿,西殿名为五贤殿,供奉着齐国的五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主殿以东便是东殿,东殿名为五祖殿,供奉着道教的五位先祖,东华帝君、纯阳祖师吕洞宾、张天师、王重阳、邱长春祖师。

(三)建造形式

从姜太公纪念馆的建造形式来看,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形成了围院的平面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其典型的组织规律,即每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由若干单座建筑,及多组围廊、围墙之类环绕,形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且大多庭院都是前后相串联,通过前院即可到达后院,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样以姜太公祠为例,其整体布局为三进院四跨院。在一進院的中轴上设有垂花门,东西横轴上设有左右门与钟鼓楼,并设有抄手回廊相连接。二进院正面主殿为歇山穿堂,殿堂五楹。此时穿过姜太公祠主殿,经过鹅卵石甬道,一座刻有“周师齐祖”小篆的花岗岩四柱牌坊映入眼帘,姜太公衣冠冢就在牌坊的后面,这便是姜太公祠庭院式布局的大体分布。同样在丘穆公祠内,其主殿面阔五楹,主殿内设有丘穆公塑像一尊,东西配殿各三楹,北厢五间。主殿后二堂,东侧堆山叠石形成一小型假山建筑,水池一方,六角亭一座,临池建厅三间。在南北中轴线上,建有四柱三楼石坊一座。这种院在内,四周分布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的形式,给人以神秘莫测的唯美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四)建筑结构

从结构上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都是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不承担房屋重量,仅起到隔断的作用。正是由于中国建筑的这种框架结构,才有了“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这种结构的巧妙之处便是在于,不同气候条件下,房屋能够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承担重量,门窗的设置极具灵活性。除此之外,由于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古代的许多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构件,屋檐下一束束的“斗拱”。“斗拱”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外挑,形成一种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可以支承荷载梁架,又可以很好的作为一种装饰。不过在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梁直接放在了柱上,使得斗拱的支撑荷载架梁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几乎成为了纯粹的装饰品。作为一仿古建筑,姜太公纪念馆的各单体建筑的屋顶上不难发现斗拱的存在,但其在这里的实际作用,笔者认为大致是装饰性作用大于实际结构性作用了。

(五)建筑细节

建筑既是门科学,亦是门艺术。除却上述各特点之外,姜太公纪念馆还蕴含了许多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代,匠师们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形式的变化可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在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庑殿顶,攒尖顶,硬山顶,悬山顶以及歇山顶皆已具备。此时的庑殿顶有四面坡形式的。攒尖顶种类很多,有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硬山顶有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悬山顶则是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歇山顶更是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同时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出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了像是鸟翼伸展的檐角,以及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有的还在屋脊的脊端加上些许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样式极其丰富百变。在姜太公纪念馆中,粗略统计约有以下几种屋顶形式:姜太公祠主殿等使用的悬山顶,这也是姜太公纪念馆中大多数建筑使用的屋顶形式,丘穆公祠等使用的歇山顶及重檐歇山顶,丘穆公祠内偏房使用的卷棚硬山顶,以及凉亭处使用的盝顶等。纪念馆中整体建筑的屋顶均采用灰色砖瓦铺建而成,俯瞰整个纪念馆,多重变换的灰瓦屋顶。除却屋顶的重重变化,亦是令人惊喜的地方便是从姜太公纪念馆的正门进入,最先映入眼帘的一座题为“天齐至尊”的三门四柱七楼清式木质牌坊。牌坊上的“天齐至尊”四个大字,象征着姜太公在齐地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向内去即可看到另一座一座题为“丘穆公祠”的白花岗岩三门四柱三楼的冲天牌坊。牌坊的正面方柱上刻有篆书楹联“太公穆公祖德昭百代,华域外域宗胤遍五洲”,向内刻的是行书“祖有渭水源流远,宗始营丘世泽长”。牌坊作为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时期,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同时一些宫观寺庙也将其作为山门,许多地方用其来标明地名,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具祭祖的功能。而这里的两座牌坊,从上面的题字不难看出,便是作为姜太公纪念馆的附属建筑物,用以祭奠姜太公及丘穆公两位祖先的。在姜太公纪念馆的入口处建造一座木牌坊一座石牌坊,既起到了纪念碑式的效果,亦体现了极强的景观性,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三、總结

姜太公纪念馆作为临淄区具有一定规模的仿古建筑群之一,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应用实例除却上述几点外,实则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人们去仔细探索研究。其作为山东省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以及独具齐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更是为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感受中国传统思想,纪念中国古代伟大历史人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