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丰产栽培与复合经营技术初探

2019-11-12洪传礼

南方农业·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丰产栽培油茶

洪传礼

摘 要 安徽省潜山市作为全国油茶基地建设重点县(市),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是其林业建设中的一项中心任务。基于此,通过应用油茶丰产栽培技术和油茶幼林期复合经营技术研究,监测分析出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对油茶生长量的影响及投资成本效益,提出了油茶新造幼林期合理复合经营措施,增加林地收益。

关键词 油茶;丰产栽培;复合经营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0.033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树种,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棕、油橄榄、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油料树种”。油茶适生于低山丘陵地带,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亚热带地区[1]。据统计,我国栽植油茶树已经有2 300多年的历史,全国现有油茶林约370万公顷,其中安徽省有油茶面积约11万公顷。潜山市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全市现有油茶林1万公顷,油茶籽产量9 000 t,油茶产业已成为潜山林业主导产业,为潜山市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油茶树寿命长,从种子萌发成幼苗,经过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直至自然衰老死亡止,整个过程能达到80~100年,有的甚至达150年以上。油茶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不同发育阶段,各个发育阶段都表现出其特有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因此,在油茶栽培上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分别制订相应的林业技术措施,尽量满足不同时期油茶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需要,以达到速生、早实、丰产、稳产和优质等目的。笔者针对油茶新造幼林期投入大、无收益、培育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应用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和多模式复合经营方式,探索出油茶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增加油茶造林前期收益。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大别山东南麓潜山市黄铺镇桃铺村,地处丘陵,海拔30~60 m,坡度10°~28°,基岩为花岗岩,山地黄红壤,土层厚度50~100 cm,呈微酸性,土壤肥力中等。潜山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于植物生长。据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3 ℃;月均最高气温27.6 ℃(7月),月均最低气温3.6 ℃(1月);年降水量1 365.2 mm,无霜期241 d。试验区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油茶丰产栽培。试验地造林总规模60 hm2,按不同经营类型建立试验样地。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主要为苗木和肥料。油茶苗木是选用原安徽省林业厅推广的长林系列油茶良种,分别为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7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长林56号和长林166号8个油茶良种品系;苗木生产单位为太湖县华源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苗木等级为1.5年生嫁接容器苗。复合经营主要选择了套种园林绿化苗木红叶石楠、红花檵木、金边女贞、金叶女贞及黄豆,绿化苗木为一年生小苗移栽,黄豆为种子直播。油茶造林施用鸡粪作为基肥,每穴施湿鸡粪约5 kg,套种作物未施基肥,追施肥料为复合肥。

2.2 试验方法

油茶造林采用水平梯田整地、深挖大穴、施足有机基肥、良种嫁接容器苗栽植等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栽后精细管理和复合经营。整地采用挖掘机整地与人工清沟平整相结合,水平梯田整地平均带宽3 m,按株距2 m挖栽植穴60 cm×60 cm×60 cm;整地于2011年10—12月完成,2012年1月施入基肥并回填表土,2—3月完成栽植;采用行间套种绿化苗木,株距1 m,挖栽植穴40 cm×40 cm×40 cm;农作物黄豆按株距40 cm点播,油茶植株周边保留不少1 m2空间[2]。造林后,每年5—6月和9—10月分别进行抚育除草、培土等措施2次以上,黄豆适时抚育管理。

2.3 监测调查

试验地建立后,项目组人员对油茶及套种苗木进行常年监测,连续3年在秋季停止生长后,按造林模式和小班设立0.1 hm2样地调查,进行每株实测,测量高、地径等生长量,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丰产栽培对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根據调查,不同经营模式造林,油茶生长普遍优良,造林二年后平均保存率达到91.93%,地径1.33 cm,平均高90.07 cm,当年平均新梢30.24 cm,平均冠幅49.92 cm,在套种经营对油茶生长有所影响的情况下,各项指标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

3.2 油茶纯林造林生长量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油茶纯林造林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生长量都高于其样地平均生长量,造林保存率达到了100%。这主要是油茶纯林造林未受到套种其他作物的人为施工和生长环境的影响。

3.3 油茶与红叶石楠等套种对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油茶与红叶石楠、油茶与红叶石楠及红花檵木苗木套种,其油茶生长量各指标均高于其他样地平均值,平均地径1.46 cm、平均高96.78 cm、平均冠幅54.90 cm,地径、高、冠幅都明显要高,除保存率外,其他各值也都高于油茶纯林造林。这主要是油茶新造林地由于地面裸露,套种红叶石楠后,红叶石楠生长较快,很快增加林地覆盖,有效改善新造林地小环境,提高了油茶生长量,但由于套种增加了人为活动,因而造成油茶保存率低于油茶纯林。

3.4 油茶与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等套种对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油茶与红花檵木套种,油茶与金叶女贞、金边黄杨套种均对油茶生长量有一定影响,油茶地径、高度生长明显降低,除当年新梢外,其他各值明显低于油茶纯林生长量,样地平均地径只有1.19 cm、平均高81.48 cm。这主要是红花檵木、金叶女贞、金边黄杨都是生长相对较慢的灌木,套种后短期内对林地小气候环境改善不明显,但套种人为活动又对油茶生长造林负面影响。

3.5 油茶与黄豆套种对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油茶与农作物黄豆套种,其油茶生长量各值都低于油茶纯林和样地平均值,地径只有1.10 cm、平均高89.00 cm、平均冠幅38.75 cm。这主要是由于间作黄豆,中耕除草等人为频繁活动,对油茶生长造成明显影响,加上黄豆召来野兔等野生动物侵入破坏等造成。

3.6 成本效益分析

油茶复合经营每公顷成本效益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油茶幼林套种绿化苗木经济效益显著,其经济收益基本可以解决油茶造林后幼林期投入问题,对油茶生长虽略有影响,但短期内影响不大,是油茶基地建设以短养长的有效经营模式。套种黄豆每公顷收入仅150元,远低于投入成本,这主要是黄豆套种其经营管理达不到正常农作物生产的经营水平,更重要的是野兔等野生动物啃食,造成套种作物收成甚微。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试验可知,采用水平梯田整地、大穴、有机基肥及良种容器苗造林等是油茶丰产培育的有效措施;新造林地套种绿化苗木对油茶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合理套种绿化苗可有效增加油茶新造林地前期收入,解决油茶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困难;套种农作物对油茶幼林生长有一定影响,经济收入甚微,难以保障其投入。

4.2 讨论

油茶产业是我国经济林主导产业,国家高度重视油茶基地建设,但油茶造林前期投入大、短期内无收入,因而油茶基地建设困难重重。为推进油茶基地建设,建议加大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对有条件的经营主体,鼓励对新造林地合理套种,以短养长,发展林下经济,套种绿化苗木必须在3~5年内全部移出,否则将严重影响油茶生长。

参考文献:

[1] 束庆龙.油茶栽培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2] 安徽省林业厅.油茶营造林技术规程[Z].2010.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丰产栽培油茶
油茶飘香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吃过三次就会爱上的油茶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早实核桃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