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枇杷生态适应性与栽培新技术浅析

2019-11-12陈光强

南方农业·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枇杷

陈光强

摘 要 枇杷肉质鲜美且药用价值高,在水果市场上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枇杷对基本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如何有效提升枇杷适应性就成为农技人员极为关注的课题。基于此,结合重庆市涪陵区的相关实际情况对枇杷生态适应性与栽培技术进行简析。

关键词 枇杷;生态适应性;栽培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7.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0.013

枇杷肉质鲜美,叶子可入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枇杷树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弱,其栽培与种植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得到突破,因此只能在一些自然环境较为特殊的地区进行种植。

1 枇杷生态适应性分析

枇杷不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和它对自然气候的基本要求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枇杷耐寒性极差,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2 ℃左右,才能正常地育苗结果,北方冬春之际的低温环境可能会对枇杷的结果期产生不可逆性影响,一旦温度低于-3 ℃,就会造成枇杷花大量凋零,幼果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枇杷在10 ℃以上才能够确保正常发芽,18~22 ℃是其花粉管伸长和受精的最佳温度。因此,要想满足枇杷的基本生长环境,温度应当保持在15~22 ℃,且不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冷热交替,这些条件在黄河以南的北方地区是很难实现的。

2 重庆市涪陵区气候特点

重庆市涪陵区地处三峡腹地,具有较多的林区资源,无霜期能够达到310 d以上,年降水量基本上保持在1 600~2 100 mm,全年稳定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日照资源完全适合枇杷的种植。所以无论是早熟枇杷还是晚熟枇杷,只要借助一些简单的保温大棚设备,就能够在涪陵区实现枇杷的正常生长[1]。

涪陵地区林区土层中富含较多的黏土,其pH值基本保持在6.0左右,能够让枇杷果实的酸甜度较为适中,与其他地区生长的枇杷差异性较大(表1),对比鲜明,因为就枇杷这种水果而言,其酸甜度达到或者接近20时,就已经不再适合患有糖尿病等病症的患者食用,这显然与枇杷被广泛地应用在中药材上是存在明显不符的,当黏土层已经充分地融合了枇杷的酸甜度,使得涪陵地区的枇杷能够将酸甜度保持在8.8~9.0度以后,能够让涪陵地区枇杷能够体现出较强食用价值的同时还兼具药用价值,因此,涪陵地区是枇杷最适宜生长的地区之一。

3 枇杷栽培新技术

枇杷分为早熟枇杷和晚熟枇杷两大类,其中早熟枇杷在成果期容易受到气温的影响而导致果实产量降低,所以栽培和种植的压力较大。与其他平原地区明显不同的是,涪陵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地带为主,一些较为常见的枇杷种植技术很难在这种地块上进行推广,因此必须结合土壤和环境因素开发有效的枇杷栽培新技术。

3.1 早熟类枇杷大棚搭建新方式

为了避免早熟类枇杷在育苗初期受到室外温度的影响,涪陵地区所种植的早熟类枇杷基本上都采用搭建大棚的方式来确保其生长环境的稳定性。平原地区的大棚基本以木质土坯和塑料薄膜吊顶为主,基础造价相对较高,但是使用年限較长,比较适合长期的大棚种植。涪陵地区枇杷大棚的基础架构材质多选用竹子,尤其是毛竹。在一个50 m2的空间中,竹子基准梁的占地空间最小,但是承重效果却一点都不输于木质材料,且涪陵周边毛竹资源相对丰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植成本。一般将枇杷大棚的高度设定在3~4 m,棚顶距离树冠最少要预留出1.5 m的安全距离,树冠外侧也要与塑料薄膜有0.50~0.65 m的距离,这样才能够确保枇杷树的基本养分不受到影响,能够正常生长[2]。

3.2 控制枇杷留果量

枇杷的留果量按大果型品种每穗留1~2个,中小果型品种每穗留3~4个果;中、晚熟品种和旺树旺枝多留,反之则少留或不留,使叶果比保持在(5~8)∶1,每667 m2产量控制在1 500 kg左右,这与南方地区规模化果园中枇杷产量(每667 m2产3 000~4 000 kg)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可能是由于低龄的枇杷树产量相对偏少,而且从涪陵地区大力发展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综合性收益并不比规模化生产少,甚至一些具有3年以上树龄果树的枇杷果园的综合产量也已经具备明显的上升态势,在这种“基础收益+商业附加值”模式的带动下,涪陵地区的枇杷产业势必会成为集新型农业与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全新经济体[3]。

3.3 控制枇杷水分吸收

许多水果在发育期需要吸收较强的水分,但是枇杷过度汲取水分容易爆发紫斑病,且幼果底部会逐渐发生腐烂,从而直接影响枇杷的口感和质量。因此一般情况下果农都会在枇杷结果之前控制水分的吸收,由于没有量化的指标判断,果农通常凭借经验来完成。根据农技人员的有效测算,大果枇杷的幼龄旺长树或植株生长旺盛的枇杷园,当夏梢有1/3的叶片转为绿叶时,应对树冠下的土层进行浅中耕,深度20~30 cm、露出粗根为宜。此外,还要切断大部分细根和少数骨干根(尤其是留果量相对较高的地块),因为这个时期在吸收养分过程中易发生营养流失,造成枇杷果实水分不饱满,口感酸涩。8—9月停止灌水,保持干燥,从而限制夏梢生长,加速叶片转绿,增加地上部分的营养积累,有利于花芽提早分化[4]。这种种植方式上的调整不仅对于枇杷的幼果发育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而且对于枇杷叶的生长也能够起到较强的水控效应,根据对枇杷叶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如图1所示),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33%、95.81%和95.80%,RSD分别为6.48%、0.90%和3.02%,这对于甄别枇杷叶是否能够作为质量较高的中药材是重要的参照指标。

应当注意的是,枇杷在采收之后通常会遇上梅雨季节,为了确保整个枇杷园区水土资源结构的稳定,果农要在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当季的雨水状况及果园土地墒情,开展一系列的整园措施,强化土地墒情结构的同时全面减少水土流失。从涪陵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种植枇杷的梯田居多,且在一些成规模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梯田分布较为零散,因此水土保持工作相对繁琐。对于枇杷种植园区来说,不仅要完成梯土内侧排水沟清挖的工作,防止积水烂根,还要在7月上旬出梅后,关注异常气候现象,如季节性干旱,尽量避免对枇杷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此时正是枇杷花芽分化期,需要注意抗旱供水,并用稻草、油菜秆覆盖树盘,达到提高抗旱能力、降低表土温差的目的。

3.4 病虫害有效防治新技术

病虫害的出现会直接影响枇杷的產量,一直以来防治病虫害都是枇杷栽培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

1)园区内安排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枇杷果农讲解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常识。涪陵区的南沱镇是枇杷的主产区,其枇杷品种和产量在涪陵以及周边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是病虫害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为了确保产量,南沱镇农服中心召集焦岩、石佛、睦和等村的枇杷种植户在石佛村进行枇杷种植的技术现场培训会,培训会以石佛村为基准点向外延伸,将不同品种枇杷容易感染的病虫害逐一分析清楚,特别是针对病虫害发生之后,枇杷树病虫枝的处理问题,农技人员以视频、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逐一给果农分析,让他们真正地掌握科学种植枇杷的基本方式和尽早防治病虫害的应急处理措施。

2)利用大数据分析强化枇杷种植的科学管理。以涪陵为中心,大足等地不仅有较大规模的枇杷种植面积,而且正在逐步发展为以枇杷种植为主,休闲旅游为辅的枇杷农业产业综合体,因此枇杷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显得更加关键。基于此,涪陵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与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部门共同努力,在重庆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以及重庆市相关枇杷产销公司的协助下,在涪陵区枇杷主产区设定了枇杷病虫害检测站,尤其是重点管控紫斑病、炭疽病等有明显传染性的枇杷病虫害。此外,在气象部门的配合下,以卫星气象云图为基础,借助无人机空拍的视频信息,对枇杷主产区的所有枇杷树木的成长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对比和研判。

在这些有力措施的保障下,以枇杷种植、生产、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正在涪陵地区向多元化发展,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等也逐步地发展成为涪陵地区的支柱产业。

4 结语

综上所述,早熟类枇杷在种植时的确存在诸多需要优化的技术,不过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来看,枇杷生态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及其收益还是比较乐观的,因此,枇杷种植技术的相关系统化研究应当秉承着先“适用”后“实用”的原则开展,这样才能够让果农和消费者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薛梅.德昌县枇杷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8(5):28-30.

[2] 张秀云.河池市枇杷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22):147-148.

[3] 郭和卫.枇杷的种植与管理技术[J].现代园艺,2017(18):28-29.

[4] 陈宇,孙小燕,张俊兵.江苏东台地区枇杷种植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18):47.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枇杷
枇杷成熟了
我的心里有点甜
枇杷
枇杷成熟了
枇杷糖浆
现在是白雪公主吃枇杷的时候
枇杷熟了
白玉枇杷
吃“乒乓球”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