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体系下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2019-11-12张双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年9期

张双

摘 要:农作物的病虫害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大敌,所以农业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一直是人民关注的重点。目前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学农药控制和生物防治两种措施,但是因为化学农药控制很容易在农产品上遗漏化学残渣,如果不注意清洗就有可能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而生物防治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因此,本文主要对生态体系下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体系;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

在农业生态系统下,为了有效地进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并且为农业生态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对生态系统下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必要性以及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危害,并提出了几条利用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的措施,希望对以后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一、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病虫害的产生是农业生产生态过程不可避免的环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业病虫害作为一种微生物,是在农田土壤、气候、湿度等适宜的综合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病虫害的产生和出现情况可以间接反映出农田土壤的现状,从而有利于耕作者判断土壤环境并采取相应有力措施。防治农业病虫害是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现有的农业种植技术中,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集中在生物控制和农药控制。通过农药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是将农药喷洒在病虫害产生的农田或者农产品上,这样控制病虫害会因为农药残留对食用者的身体造成隐患,而生物防治的方式是运用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防治病虫害,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影响

当前有效防治农业病虫害的技术主要分为生物防治技术及农药防治技术两种。其中农药防治就是将化学农药喷洒到农作物表面,杀死农作物周围的害虫,此种方法尽管见效快,但会在农作物中残留部分药物,为以后投入市场、人们食用带来危害。由于喷洒在农作物表面的化学农药带有微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可能会残留在农作物体内,食用者稍有不慎便会中毒,危及生命安全。当前使用的农药主要有易挥发的有机磷农药、不易挥发的有机氯农药等,这些化学药品一旦被人们食用,便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但生物防治则避免了这一点,它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合理控制了病虫害的产生,这种防治技术相比农药防治而言,不仅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有效维护了生态平衡。所以在农业生态系统当中,有效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因为不同种农业病虫害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现代农业多样化种植的基础上,合理改变作物种植方式,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比如对忽略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盲目种植等行为,应积极采取措施,重新合理布局。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及作物品种有很多,比如作物套作复种、接茬复种等,在降低种植周期、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应该合理改进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有利于增强农田系统的缓冲力,提高生态系统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同时也可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有效增强抗虫害水平。比如在潮湿地带,农耕者可以通过在农田周围挖池塘养蛙,以减少农田中害虫的数量。第二,合理布局。通过有效调整作物种植面积、种植间距等,增强农田抗虫害能力,避免病虫害的传播,实现从布局上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第三,合理搭配种植作物,科学进行作物组合,这样的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产生与传播,还能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大豆与玉米组合种植、蔬菜与短期作物组合种植等。

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农作物多种品种混种、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起到农作物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止,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生态体系下,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套作的技术指标,首先,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考虑农作物播种、收获期、虫害繁衍、相互传染等,皆不增计复种面积,如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为辅;其次,为了增产增收,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是有效利用生态空间的集约方式,同时考虑农作物松散、高低搭配及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的依据为指导,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把握化学调控的技术,把控高层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发展,以上是多种农作物采取生态手段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的有效措施。

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是当前新兴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其为农业的发展、生态平衡的维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比如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就是将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的原生质体中,使得这些作物原生质体含有抗虫基因,从而实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这种生物遗传技术是一种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还有杂草生物防治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植物病原菌实现防治农业病虫害,为植物防治病虫害开辟新的领域。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非化学手段来控制病虫害是生物工程防治技术的特点,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维护生态环境。

4.综合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生态体系的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要求就是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考虑农业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多角度进行思考。进行农业的病虫害生物防治,不单要考虑到害虫、环境、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还应该考虑到农产品的生存条件,需要综合各项生物防治技术,以达到优化生态系统的目的。对此,首先要对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详细了解到出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原因,然后在根据调查结果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综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努力最终达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优化生态体系。例如:选择合适的土壤种植农作物,如果是土质问题还可以通过翻土,使用化肥或者对土壤进行农作物残渣治理的方式来改变土质问题;根据区域进行种植,不同的区域种植适合生长的作物,形成一个多样高效的种植系统,提高农田的利用率的同时还有效地平衡了农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体系下的平衡发展。

四、结语

作为灾害防治的手段之一,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安全、高效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防虫害工作的实行效率,保证了农田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将病虫灾害可能带来的损耗降到最低。相关技术研究部门应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习性等的差异,对作物种植进行合理的组合、布局规划;深化生物工程领域的技术研究,运用遗传技术进行作物的基因优化,从而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庆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现状与未来[J].甘肃科技,2014(6):20-21.

[2]张梅申.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技,2013(9):64-65.

[3]刘明辉,杨荣萍.现代生物技術在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途径和前景[J].江西植保,2014(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