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护理方式探析

2019-11-12石梦琪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急性期中医护理疗效观察

石梦琪

【摘 要】目的:探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医护理方法,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纳入甲组),另4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乙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乙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低于治疗前与同期甲组,差异均有意义(P<0.05);乙组DVT发生率、护理依从性分别为5.0%、100.0%,甲组依次为25.0%、82.5%,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降低血液黏度,优化护理疗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护理;疗效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血液在深静脉中异常凝结、堵塞管腔,造成静脉回流障碍而诱发的多种临床症状,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当下,医学领域公认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与髙凝状态是诱发DVT的主要因素,还可能会发展为肺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性构成威胁。有资料记载[1],若不在早期及时预防,则会有30.0~40.0%的脑卒中患者发生DVT,而严重偏瘫患者DVT的发生率达到60.0~70.0%。在中医领域中,DVT属于“脉痹”、“瘀血流注”等范畴,临床可采用抗凝、溶栓、中药内服与外用等手段治疗。中医护理方案以中医整体学观念为基础,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采集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组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201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时间≤2周,下肢肌力≤III级,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等。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40例。甲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2~75(67.4±6.0)岁,病程2~13(10.3±4.6)d。乙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78(68.5±6.5)岁,病程1~14(11.2±4.5)d。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经分析,皆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一经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血糖等指标,对饮食与用药做出指导,平衡膳食,戒烟酒。乙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推行中医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1)中药泡足:应用院内自拟中药活血化疲煎剂泡足方法,取红花l0g、苏木20g、川乌15g、川芎20g、千年健30g、三棱15g、细辛10g,桑枝25g、当归20g,加水2L并整合至煎药机煎沸,放置到泡足盆内兑温水到4L,等到温度降到40~50℃后,把两足放人盆内浸泡30min,直至患者周身发热微汗为宜。

(2)从入院后第1天起,就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取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冲、月n输,每个穴位按摩3min,共15min,2次/d。

(3)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的同时,分别在患者耳廓取以下取穴:心、肝、髓、膝、踩,利用耳穴探针按压耳穴,以探寻出最敏感痛点,并将其设为穴位。穴位确定后,用75.0%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将优质的生王不留行籽采用胶布包裹,通过压丸法压贴在设定的耳穴上。嘱患者自行按压埋豆穴位,每天3~5次,每次2~3min,以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感或轻微疼痛为宜。耳穴埋豆双耳交替操作,隔天进行1次。

(4)中药外敷:针对气血运输异常、造成气血瘀滞在脉络,可能会增加DVT发生的风险,本院自拟活血散,方剂构成:刘寄奴、半枝莲、生南星、地肤子、虎杖等研细为末,采用饴糖调制成糊状,均匀摊在棉纸上,药厚达0.2~0.4cm,将以上药剂包裹成适宜规格大小并放置在偏瘫侧下肢,1次/d,连敷10~14d。

1.3 DVT的评价标准

术后患者下肢出现肿胀,疼痛,且血管彩超与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有血栓形成。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护理依从性,有依从与不依从性之分。分别在护理前、护理后14d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19.0软件包,()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分别用独立样本t与X2检验,否则用LAD-t检验。差异检测标准:P=0.05。

2 结果

2.1 DVT发生率与护理依从性

甲、乙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5.0%、25.0%,护理依从率分别为100.0%、82.5%,经比较,差异均有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降低。乙组指标更低于甲组,差异明显,有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3],脑卒中急性期后DVT和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长期制动卧床、肢体偏瘫等因素相关。临床观察发现任何一个单一因素作用下,均不足以致DVT,这提示DVT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血流迟缓、高凝状态是诱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需长期卧床休养、血流速度迟缓、血液瘀滞等造成血小板等有关凝血因子汇聚,导致凝血系统出现严重炎性反应,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结构损伤,进而诱发DVT的发生发展进程。

在祖国中医领域中,DVT属于“脉痹”、“瘀血”等范畴,湿、热、瘀、虚等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瘀、湿是主要病理机制,湿邪、瘀血在脉络阻塞所诱发的[4]。患者通常由创伤、手术操作、妊娠、恶性肿瘤及他类疾病等造成长期制动卧床、久卧伤气、血行不畅、血液运行迟缓而造成瘀血淤滞在筋脉内,血流受阻、水津外泄、汇聚在一起而形成湿流并灌注至下肢而诱发下肢肿胀,促进DVT發生过程。

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若采用中医护理方案,有益于改善疾病后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机能的快速恢复进程。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方案,其中中药浴足方具有祛散热滞、活血功效;穴位按摩具有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疏筋利节、通经活络等多种作用;活血散外敷可促进患者体内阴阳平衡、舒筋通络、活血化瘀。

张伟[5]在研究中选择59例老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3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另27例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纳入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日护理用时(41.15±14.96)min、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33.41±10.85)min、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可预防DVT发生,且在急性期表现良好适用性。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护理依从率高于甲组、DVT发生率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降低血液黏度,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永红,姚蓉,章月琴,等.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3):2121-2124.

[2]孙晓琳.眼针联合中医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2):352-354.

[3]邱春燕.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5):168-169.

[4]左勤,杨复君.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1-3.

[5]张伟.医用弹力袜联合中医护理干预预防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形成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0):123-125.

猜你喜欢

急性期中医护理疗效观察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