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研究现状

2019-11-12贺万静蔡云黄琮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艾滋病儿童分析

贺万静 蔡云 黄琮

【摘 要】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和蔓延,衍生出了一个特殊群体,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其的生存、发展等各方面都受到严重威胁,本综述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儿童;分析

艾滋病乃世纪绝症,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扩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逐渐从高危人群(静脉吸毒者、暗娼男同性恋等)向一般人群扩散,流行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化,由此衍生出了一个特殊群体,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

1 概念界定

随着艾滋病 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和蔓延,儿童的生存、发展等各方面都受到严重威胁,这已经引起了各个领域的高度重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儿童定义为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以下简称受艾儿童)归纳为以下四类:感染了HIV的儿童;艾滋病致孤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于艾滋病的儿童);与HIV感染者或患者共同生活的儿童,这部分儿童本身并未感染艾滋病,但他们与感染了HIV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生活;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儿童,家庭中没有艾滋病感染者,但生活在艾滋病高发地区中的儿童[1]。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和政策需要,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定义为以下几类:感染HIV的儿童;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父母一方因艾滋病去世;父母一方或双方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

2 相关研究现状

随着受艾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大规模出现,研究者们对受艾儿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发现其特殊的成长环境给受艾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查阅到的有关受艾儿童的研究进行整理,大致有以下几个领域:生活领域、教育学领域、心理学领域。

2.1 生活领域的研究

由于HIV感染者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家庭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紧张,此外,艾滋病病人去世后,出现的单亲家庭、孤儿等,这些儿童生存将会面临各种问题,如营养缺乏、健康问题、医疗问题等,刘爱玲等人对艾滋病家庭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的膳食结构并不合理,受艾儿童的能量、营养素等的摄人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研究者们开始对一系列救助政策和社会支持网络进行探讨,政府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实行“分散供养为主、机构供养”的安置措施,有以下几种:①艾滋病致孤儿可依法被家庭收养;②艾滋病致孤儿童可以在亲属家中寄养;③艾滋病致孤儿童可以由福利机构集中供养;④艾滋病致孤儿童可以在政府帮助兴建的模拟家庭中供养。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由孩子自由选择。对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有张长伟通过对河南省的艾滋病致孤儿童调查发现社会支持网络对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工具性支持(提高各种实质性的帮助,如解决生活、教育、医疗问题)和情感支持(提供心理康复及社区关怀,为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支持)。该研究提示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是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合理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很有必要的。

2.2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受艾儿童在教育学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入学机会减少,学习能力下降,无人管教,家务活多,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等。许文青等人对251名6-14岁的艾滋病致孤儿童调查发现儿童没有上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给家里干活,照顾生病父母,跟不上学习等,部分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主要原因有父母去世期间缺课,担心父母病情,生活困难导致家庭作业条件差,因此,对这些儿童应提供经济和社会心理支持[3]。李亚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0名受艾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性别特征上,受艾儿学习压力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年级和类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随着年级升高,学习压力随之增大;艾滋孤儿的学习压力明显大于间接受艾影响儿童,艾滋孤儿与直接受艾影响儿童学习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接受艾影响儿童与间接受艾影响儿童学习压力的差异不明显。

2.3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受艾儿经历了父母患艾滋病去世这样的创伤性事件,再加上社会的歧视与排斥后,导致他们出现一系列的消极心理症状,如恐惧、焦虑、担心、孤独、抑郁等,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聂雪琼在《河南省某村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中发现在艾滋病高发村,受艾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同村儿童较为突出,与艾滋病对家庭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息息相关,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歧视相关事件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受艾儿心理干预方面研究,促进其健康成长[4]。徐韬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大多数受艾儿童存在以下心理问题:害怕、焦虑、悲伤、自卑等,受艾儿童受到的社会歧视依然很严重,如对受艾儿童的孤立、漠视和拒绝[5]。苏普玉等人研究发现短期集体参与互动式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可改善艾滋病家庭中儿童的心理症状,进一步探讨长期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迫在眉睫[6]。俞宁指出艾滋孤儿不仅承担着巨大的生活重担,而且还承受着无形的心理压力,因此,应对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救助措施如医疗与生活支持,加强艾滋病立法,消除对艾滋病孤儿的歧视,开展家庭寄养,通过心理辅导对儿童进行心理支持。

除以上领域外,还有一些很少涉及的领域,如依恋、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抗逆力等。消琳对受艾儿童的依恋特点及其与人际信任、友谊质量的关系调查发现母亲、父亲、朋友是受艾儿童重要的依恋对象,其中照顾者排在孤儿依恋对象的首位。父母依恋能够很好的预测友谊质量,父母依恋的水平越高,人际信任的水平通常也越高。田艳辉等人研究发现受艾兒童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之间均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均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心理韧性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谢启文指出采用优势视角的思维方法呈现受艾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性和抗逆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优势视角出发,采用微观和宏观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挖掘受艾儿童的潜能,激发其动力,并营造出良好的外部资源环境,从而全面促进受艾儿童抗逆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受艾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受艾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这说明受艾儿童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在研究内容上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方面,如生活压力大,生病不能及时就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学习困难,辍学、冷漠,自私,对外界怀有仇恨,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道德教育缺失,被遗弃感等;在研究方法上对于受艾儿童积极品质的研究主要是理论阐述、质性研究,缺乏问卷调查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概念界定不严谨,总是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与艾滋孤儿混为一谈;在研究角度上,都是以问题视角为切入点,很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受艾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情况。

纵观以往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受艾儿童的社会环境和负面心理,以及适应不良和问题行为等方面,并对此提出了如何干预。而很少有研究关注受艾儿童的积极品质,如受艾儿童如何获得人生幸福感以及对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虽然这一群体相比普通儿童而言,生存状况不佳,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行为问题突出,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但这不一定代表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所有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都如此悲观。他们当中也有坚强的、勇敢的、积极应对挫折的儿童。对于这些弱势儿童,不应该一味地只关注他们负面的、病态的心理行为,他们积极的、正面的心理状况(如喜悦、幸福、勇敢等)也应给予重视,同时挖掘出他们应对挫折的潜力,这应是今后受艾儿童的研究重心,通过发现培养或扩大他们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質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玉洁,许文青,胡俊峰.受HIV/AIDS影响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文滋病性病,2007,13(1):79-9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艾滋病防治常用术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93.

[3]许文青,王云生,李起炎,等.艾滋病致孤儿童学习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79-680.

[4]聂雪琼.河南省某村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7.

[5]徐韬.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社会心理健康状况定性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2).

[6]苏普玉,孙莹,许韶君,等.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对AIDS家庭中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7-695.

作者简介

贺万静(1985-),女,贵州省毕节市人。硕士学位。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慢性病综合防控。

猜你喜欢

艾滋病儿童分析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Units 13—14解题分析
“六·一”——我们过年啦!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