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耀千秋
2019-11-12郝雪廷
郝雪廷
太行精神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孕育诞生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是纵向的太行山地域文化与横向的八路军文化碰撞的火花。在这个伟大的精神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结着八路军将士的勇敢无畏,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坚强性格,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太行精神,是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英雄的太行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革命精神;是英雄的八路军将士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展现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
太行精神的实质与要义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坚定信念、万众一心;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巍巍太行山孕育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分支,这一伟大精神,光耀千秋,彪炳史册。
太行精神产生的文化根基
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的黄河沿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纵贯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个省市,绵延400余公里,具有“表里河山”之胜。
晋东南地区居太行山腹地,古有“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的说法,古称为“上党”,是太行山的核心地带。这里有群峰林立的太行山,有奔流不息的漳河水。若从广袤的华北平原西眺,太行群峰横亘天际,像一条首尾不见的黑压压的凝固云带,所以自古有“上党为天下之脊”之说。太行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1.上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中的智伯瑶以蚕食之法侵占韩赵魏,逼迫他们交出土地拥为己有。魏桓子、韩康子迫于无奈,把土地和万户人口割让给智。智伯瑶“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即古武乡)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赵襄子派家丞张孟谈游说韩康子、魏桓子,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智,形成三国分晋的格局。周赧王五十四年初,又在上党发生了长平之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派大将乐进、李典进军壶关剿灭高干,因壶关口关隘久攻不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从冀州出发,亲率大军从武乡东部的羊肠坂翻越太行山,围攻壶关,曾写下名诗《苦寒行》。西晋末年,武乡人石勒以“十八骑”起家,举行反东海王起义,统一了中国北方,史称后赵,成为毛泽东称赞位数不多的几个皇帝之一。唐朝末年在潞州发生的三垂冈之战,奠定了后唐王朝,清人严遂成七律《三垂冈》以赞,毛泽东曾多次提起三垂冈之战,并手书该诗。北宋末年,金兵陷太原,国相完颜撒改长子粘罕率师南下,途经武乡南关,被此险绝地形所惊愕,然而宋军无人设防,粘罕仰天叹道:“关险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谓无人。”金兵南下,终归形成靖康之耻。南宋与金对峙时期,上党是抗金的主战场之一;元代晚期,朱元璋明军一路从上党抗击元兵,逐步攻占太原,驱逐元兵北回草原;明末李白成起义军,派刘芳亮一路兵攻占上党,东出华北平原,北上灭清。
纵观历史,两千多年间,上党烽火迭起,干戈未息,秦昭王“威天下”,汉高祖“得天下”,汉光武“复天下”,魏武帝“争天下”,唐太宗“兼天下”,都是充分重视了上党的战略地位,在现代战争史上同样表现了出来。在抗日战争中,朱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伫马太行,在这里建立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这里是华北抗战的指挥中心,这里是英勇杀敌的主要战场。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丰功伟绩。毛主席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论述了取得上党的重要性。
2.太行山的历史文化根基
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忧外患和艰难坎坷,但正是靠着这条传承不断的精神血脉,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克服了一重又一重的障碍,使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屡经劫难而不衰,一次次地获得了新生。从这条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中,我们便可以找到“太行精神”的最初基因。
太行文明渊源深远,太行文化蕴藉深邃。上党盆地拥有2.5亿年前的古树化石群,上党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可上溯至1.6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晚期,1972年在武乡石门村出土的石面案、石擀杖推算,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雏形。武乡古台村的中华最古老的观星台遗址,也受到许多专家的重视,这一切在一定程度真实反映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太行山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人文荟萃,博大精深,也有着许多美丽而古老的神话传说,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都产生于这里。这些传说,形象完美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她童年时代,留下了瑰丽幻想、顽强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根基,注定了太行人民刚劲强悍的民族性格,创造了特殊的原始农耕文化,造就了这里的人民吃苦、勤劳、节俭、厚道的秉性。这是上党农业文明发达的标志,也是整个华夏农业发展的标志。形成了太行山区勤劳节俭、力耕躬身的民俗民风。艰苦的农耕生活,锤炼了太行人民不畏强暴、爱国护乡、奉公守法、贫不弃乡、富不涉外、笃实纯正、忠厚耿直、勤劳勇敢、质朴淳厚、谨守农耕、卑视懒散、宁可强忍、怒则不禁、性格开朗、富于开拓的精神。
3.从共產党的广泛活动到八路军文化的产生
辛亥革命后,一方面,阎锡山军阀长期统治山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山西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另一方面,民主思潮开始传入太行,诸多有志青年挣脱黑暗势力的束缚,到外地求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报刊的熏陶,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将革命思潮带回故里,广泛传播,成为太行山上早期革命活动的中坚。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些共产党人在太行太岳山麓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广大群众的革命觉悟,使山西人民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道路。1926年,在长治、屯留就曾建立有党的组织。在武乡,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积极酝酿,创办了《武乡周报》《狂飙》等刊物,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揭露山西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为党组织的建立作了充分准备,1933年成立了中共武乡县委,全县具有中共党员80余人,中共党组织建立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特别是发动民众开展的农民“五抗”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武乡被阎锡山视为山西“四大赤县”之一。在这暗夜沉沉的穷乡僻壤播下革命的星星之火。
全国抗战开始以后,八路军总部依托太行山,指挥了整个华北抗战,通过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来发动民众;通过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战斗来鼓舞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通过扩军来壮大八路军队伍;通过建立军区来组织游击队,达到全民抗战的目标;通过优待俘虏来瓦解敌军;通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来实现边区政令、财政制度和各项政策的统一等。到1938年4月,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南、冀中等根据地基本形成,这是一个标志,八路军独特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在抗战这一社会实践中逐步孕育,并产生了思想的共鸣与融合,已经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抗日是全民族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头等大事,八路军站在抗日最前列,这是顺应天时;太行山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是天然的游击战场所,而八路军总部正驻扎在此,这是熟谙地利;以此作为华北抗战的首府,武乡成为我党、我军指挥华北抗战的中心,这里也云集了八路军绝大部分的高级领导机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党政军指挥系统,领导数十万八路军将士与广大华北民众与日作战,这是人和。
更为重要的是八路军诸多高级首长在太行山上,特别是1939-1940年在武乡期间,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这里领导华北军民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对抗日根据地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特别是革命战争问题的思考渐趋成熟,他的军事理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日军大量南进直接威胁西安、重庆、广州,国民党顽固派又对日表示妥协投降的危险情况下,组织八路军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百团大战,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他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方针,提出“建政、建军、建党”三大建设,作为华北党的主要任务,纠正在反逆流斗争中出现的“左”的思想,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二九师师长兼太行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针对日军对华北的连续大规模扫荡,并挖沟筑堡施行的“囚笼政策”,提出了“面向交通线”广泛进攻敌人的对策,成为八路军打破敌人封锁的最佳作战方案;一二九师政委、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邓小平在建立民主政权和解决财经问题中,为解决根据地的困难,在北方局会议上指出“发展生产是坚持根据地的重要保障”的重要论断,成为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纲领。我党我军的高级首长,在此形成了指挥华北抗战与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成为八路军文化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太行精神的孕育和形成
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太行山区,领导和指挥敌后抗日军民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西南、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八路军将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进攻,大量地杀伤并牵制了敌军,有效地迟滞了日军对中国全境的侵略,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谱写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光辉抗战篇章。以武乡为中心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就成为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
1.不怕牺牲、不畏艰险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孕育的精神之花,她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在华北沦陷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八路军挺身而出,走在抗战的最前列,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创建了以武乡为中心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从此,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燃烧遍整个华北。更为突出的是,当八路军总部进驻武乡,武乡民众在党的领导下,与八路军将士一道,为民族的独立而战,为工农大众的自由而战。在八年抗战中,为了保卫根据地,广大军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进行大小战斗6368次,平均每日战斗2.3次,同时也取得了歼灭日伪28830人的辉煌战绩,约占八路军歼敌总数71.4万人的4.5%。5000余八路军将士把热血洒在了武乡的土地上,在抗战中八路军牺牲的团以上干部为883名,牺牲在武乡的就达15人,武乡的民兵、游击队员和百姓有2.2万人牺牲、失踪、遇害;也涌现出了关二如、高贵堂、王来法、马应元、王尚元、程坦等众多杀敌英雄、抗日先烈,正式载入英名录的烈士就达3200多名。广大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正是这种英勇杀敌、勇于牺牲的精神,奠定了孕育太行精神的根基。
2.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锤炼出的一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太行抗日根据地地处偏僻,地势险要,再加上敌人的重重包围封锁,日军集中大半兵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囚笼政策、三光政策、铁壁合围等,条件之艰苦、环境之险恶是难以想象的。在武乡,由于日军深受八路军的沉重打击,视八路军为眼中钉、肉中刺,企图寻歼八路军首脑机关,当侦察到武乡可能是八路军的指挥核心时,不仅经常不断地“扫荡”、“围剿”,而且还在南沟、段村、蟠龙等地安下据点,这使武乡处于极其严峻的困难之中。特别是1941年到1943年间,日军对武乡各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高达数十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村庄被毁,无数民众被害,粮食被抢,庄稼被毁,凶狠残忍,令人发指,还制造了几个无人村。广大军民在积极与日寇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八路军与武乡人民一道,组织生产自救,从总部最高领导到普通士兵,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锄,靠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根据地实现自给自足的典范。为了渡过灾荒,彭德怀副总司令曾下令离村10里内不允许八路军战士挖野菜、撸树叶,為的是让百姓有野菜、树叶可食;而武乡百姓又把仅有的粮食、野菜、树叶,都送给驻地八路军,为的是支持子弟兵消灭日本鬼子。涌现出了胡春花、李马保、石榴仙、王锦云、暴莲子、李改花等拥军模范、支前模范、劳动英雄。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党领导广大军民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运动,使太行山区成为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成为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前进基地。正是八路军将士与武乡民众这种相互支持、百折不挠的意志,构筑了孕育太行精神的骨骼。
3.坚定信念、万众一心
太行精神是八路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用鱼水深情深凝结成的一种坚定信念、万众一心的宝贵品质。武乡人民历来就有着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的斗争激情和为国分忧、先人后己的奉献热情。在抗日战争中,这种优秀的民族品格经过党的正确领导和抗日烽火的锤炼,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不断升华为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出兵、出粮、出干部”是当时晋冀鲁豫边区送给武乡的美名。八年中,武乡共有14600余人参加八路军,八路军改编之初是4.5万人,到抗战结束时发展到102万人,再加上八年中牺牲的34万人,总计是136萬人,武乡就有14600人参加八路军,这也就是说每100名八路军将士中就有一名是武乡籍。当年武乡有一支著名的名扬游击队,最早成立于1937年11月,从成立之后先后六次组建,六次集体整编到八路军主力部队中,不仅在保卫武乡县委、县政府机关以后保护广大民众生命财产中作出努力,多次与日寇作战。而且六次为八路军输送优秀兵员3400多名。八路军是怎么发展壮大的?正是有这样的优秀队伍一批批加入进来才得以发展。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山西和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民主力量,组织游击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国际友人等,形成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全民抗战热潮。正是这种坚定信念、万众一心的精神,形成了孕育太行精神的主导。
4.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以鲜血和生命培育而成的一种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广大八路军将士身上随时随处闪现着与人民同甘共苦、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这种优秀品质经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烽火的洗礼后,深深地镌刻在太行山的奇峰峭壁上。武乡人自己过生活非常吝啬、节俭,土话叫“抠”,但在支持八路军方面却从来不抠,八路军进驻武乡后,谁家都是做最好的茶饭送八路军吃,最典型的是石板村人称“三先生”的开明乡绅王全瑾,一二九师在石板村驻扎时,他与侄子王跃元慷慨解囊,为师直500余人口、100多马匹供给粮草长达半年之久。爱国乡绅裴玉澍,在土河村召开的武乡士绅座谈会上,主动报名带头任捐钱粮,为了支援抗战,支持八路军,多次捐粮捐款,直至倾家荡产。八年中,武乡除了供给八路军在武乡驻扎的生活用粮,捐献军鞋、米袋、物资无数,当时仅有40万亩土地的武乡,八年中总共给八路军捐献钱粮折合达240万石,几乎把所有打下的粮食以及多少年积存的粮食全部捐献给了八路军,是武乡的小米养育了八路军队伍。此外,民众参加支前抗战折合387万劳动日,还捐献军鞋49万双,煤炭、木材等燃料15亿公斤……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也就是说除了7岁以下的婴幼和古稀之老,全部投身于抗战洪流之中。太行抗日根据地人民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后勤保证,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正是这种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铸就了孕育太行精神的灵魂。太行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付出了无数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最终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造就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特征的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太行精神等。也正是依靠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不同特征的精神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把中国革命从胜利引向胜利。这些革命精神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解决不同的历史主题而形成的。
太行精神是在太行根据地这一特定的地域产生的。在中国革命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特定的历史主题需要解决。正是这些不同的历史主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精神的本质和方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的革命老区精神一脉相承,如果说井冈山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武装中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太行精神则在于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性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以八路军文化为支撑,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完美地体现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三者的内在统一,从而在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崇高精神的结合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在战争年代里,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千里转战太行山,在这块土地上开辟抗日根据地,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无私地奉献了人力、物力、家庭、财产乃至于生命,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难以自拔;英雄的八路军将士和太行人民,在太行山上生死与共,团结奋战,英勇杀敌,流血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敌人,为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太行精神是敌后抗日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精神之花,她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大的民族精神,既是八路军和太行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魂,又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擎天柱,更是我们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党中央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抗日战争时期激励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太行精神。1951年8月20日,在国家政权还没有完全稳固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委托中央老区慰问团晋冀鲁豫慰问团分团团长杨秀峰,带着他的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和中央人民政府致老根据地人民的慰问信,专程到太行老区慰问。毛泽东还特意让他们给老区人民捎了个口信,希望老区人民发挥根据地特有的政治优势,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八路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再立新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与太行军民一起,在太行山上生活、战斗了10年之久,在任一二九师政委、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等职时,对抗日战争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11月,邓小平就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的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讲演中,把太行精神高度概括为“有觉悟、有创新意识、有本领、有群众观念和有民族精神”。1979年9月28日,他看到筹建八路军总部太行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并亲笔题写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名,邓小平再三嘱咐:“纪念馆不要单纯反映总部首脑机关,要全面再现所有八路军将士和各根据地人民的丰功伟绩。”200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并欣然挥笔题词:“发扬老八路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题词,是中央领导人在新世纪之初,为加快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蓝图,向太行老区人民发出的战斗号令。
2005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八路军部王家峪旧址,亲切会见了当地的抗日老战士、老民兵、老支前模范代表。胡锦涛深情地告诉在场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八路军和太行儿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抗日战争中培育的太行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作出重要指示“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再次考察山西。习近平说,2009年我调研考察来过山西,瞻仰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一定要发扬好太行精神,一定要把《在太行山上》再唱响。
太行精神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使太行精神象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太行人民乃至整个中国人民的行为意识之中,并成为太行人民乃至整个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竭动力。
太行精神的传承和时代价值
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和指挥八路军和太行人民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太行精神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拯救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充分体现了太行儿女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
太行精神孕育、形成于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是我们党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解放战争时期,太行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从保卫根据地的上党战役,到千军万马出太行,千里跟进大别山,八路军与太行根据地的广大干部,离开太行山,南下北上,把太行精神带到全国各地。他们在革命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继承发扬了抗日战争在太行根据地养成的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作风。面对种种严重困难,无私无畏、艰苦奋斗、勤恳工作,充分展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和爱戴。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太行精神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许多优秀的精神,李顺达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申纪兰精神、石圪节精神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太行精神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实践,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磨砺,成为广大人民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成為凝聚力量、维系团结的纽带和基础。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又延伸出了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锡崖沟精神、武乡精神、赵雪芳精神等,谱写了太行精神的新篇章。
太行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发展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拯救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太行精神蕴涵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只有在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使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太行精神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长治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是太行精神产生的核心区域。在太行山上,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根据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太行干部学院为龙头,弘扬太行精神、铸牢长治之魂,让太行精神发扬光大,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