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秦腔
2019-11-12谢宜珊
谢宜珊
。。我很早就想为我的家乡写点什么,却始终没能写出一个字来。偶然间,我读到了贾平凹先生的《秦腔》,这才发现,我对家乡的情感与秦腔是密不可分的。①。。。。
。。打小,我就是个秦腔迷,或许是受到了爷爷的影响吧,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曲折的故事,装饰了我童年的梦。和爷爷一起看《王宝钏》,我对“寒窑”兴趣顿生,便央求爷爷带着我去探访王宝钏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听爷爷讲《法门寺》,我又萌生了去扶风县的想法;跟爷爷学唱《三滴血》,我对“祖籍陕西韩城县”一句记忆犹新……我们在秦腔里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可以这么说,秦腔就是我的启蒙教科书。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理解爷爷对秦腔的热爱了。一阵有力的鼓点,一声粗犷的叫板,只见表演者提袍甩袖、吹胡瞪眼,越唱越豪迈,越唱越热情。台下的观众则用尽全身的力气鼓掌、喝彩,我也被感染得热血沸腾。③待到妆容姣好的旦角上场时,身姿曼妙、唱腔柔美,声声字字婉转动听,让人陶醉其中。④农村里逢年过节,总会搭起戏台唱秦腔。一天表演下来,常常是从上午阳光朗照持续到下午日头偏西。不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大家彼此心灵相通。只要一开始看戏,就绝少有因为中午回去吃了一顿饭就下午缺席的人。那时,看秦腔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现在,家乡的秦腔仍在上演,《武松打虎》《四郎探母》这样的折子戏也比以前更有看头了。每每听到那熟悉的曲调,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再看演员的妆容、造型,比以前更加精美。武松眉清目秀、英姿勃发;老虎嘴大目圆、凶猛异常。最让人拍手叫绝的是演员的嘴、眼神都能随着情节的需要不断变化。再听那唱腔,沉稳厚重的嗓音,配上弦乐伴奏,将秦风、秦韵演绎得淋漓尽致。我曾悄悄地潜入后台,亲眼看到过演员卸妆,他们脱去的层层行头,每一件都浸透了汗水,这更让我对他们的敬业精神佩服不已。⑤。。。。。
。。如今,我身边充斥著太多流行元素,听秦腔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只要我一有机会回老家,都会央求爷爷唱段秦腔;而我,还和儿时一样,沉浸其中,如痴如醉。⑥
。。。。。。。。。。。。。。。
。。。。。。。。。。。。。。。
。。。。。。。。。。。。。。。
。。。。。。。。。。。。。。。
。。。。。。。。。。。。。。。
。。。。。。。。。。。。。。。
。。。。。。。。。。。。。。。
。。。。。。。。。。。。。。。
。。。。。。。。。。。。。。。
。。。。。。。。。。。。。。。
。。。。。。。。。。。。。。。
。。。。。。。。。。。。。。。
。。。。。。。。。。。。。。。
。。。。。。。。。。。。。。。
。。。。。。。。。。。。。。。
。。。。。。。。。。。。。。。
①开篇毫不掩饰自己“写点什么”和“从何写起”的矛盾心理,自然巧妙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由衷热爱;又以贾平凹的《秦腔》引出本文的中心内容——“我”和秦腔的故事。
②本段写爷爷对“我”的秦腔启蒙,并列举秦腔的经典曲目,具体表现出秦腔是如何丰富“我”的童年生活的。
③“有力的鼓点”“粗犷的叫板”“提袍甩袖”“吹胡瞪眼”等短语精准地描摹出秦腔的特点,极富感染力。
④用“身姿曼妙”“唱腔柔美”“婉转动听”等词来写旦角的特点,打破了人们对秦腔的固有印象,凸显出秦腔柔美的一面。
⑤本段通过对演员妆容、道具等的细节描写,凸显了秦腔的发展改进;并用自己“潜入后台”的细节,表达其对演员敬业精神的赞美。
⑥结尾升华主题——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我”依然不改对秦腔的热爱。
总评
习作从小处入手,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寄托在对“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书写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秦腔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儿时的秦腔启蒙、童年的看戏经历、现在的秦腔发展这三部分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思路清晰,构思巧妙。主体三个部分,突出了自己对秦腔认识的变化:从最初的知识启蒙到后来的艺术欣赏再到现在对演员精神的崇敬,内容层层深入,情感不断升华。
作为当代中学生,能够关注并热爱地方戏曲和传统文化,真是难能可贵。
(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