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
2019-11-12李文浩
李文浩
(临沂市交通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研究发现我国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1]。中风患者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等,严重者昏迷不醒,出现肢体行动不便、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2]。目前并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疗效。该研究以2017年1月—2019年2月为研究段采用中药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90例,均符合中风与肢体痉挛的诊断标准[3],近2周内未使用对肌张力有影响的药物。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中药组、康复组,每组30例。联合组男17例、女 13 例;年龄 39~72 岁,平均年龄(60.04±5.64)岁;病程 1~7 个月,平均病程(3.07±0.92)个月。 中药组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35~71岁,平均年龄(61.05±6.34)岁;病程 1~6 个月,平均病程(3.15±0.86)个月。康复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1.05±5.38)岁;病程 1.3~6.7 个月,平均并补充(3.15±0.47)个月。三组性别分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内科常规治疗、运动疗法。康复组给予康复疗法,患肢摆放于抗痉挛体位。健侧仰卧位,头前屈,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稍外展、外旋,下垫一枕头,肘关节微屈曲,手腕微背伸,手指呈握物状;下肢外侧垫一枕头,臀部垫一软枕,骨盆前挺,膝关节微屈曲,下垫一软枕,踝关节呈90度。患侧卧位,患肩前伸拉出,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直;健侧下肢屈曲置于支撑枕上,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在以上体位基础上给予Bobath康复训练。2次/d,40 min/次。中药组给予中药补阳还五汤口服,组成:生黄芪 125 g、当归尾 6 g、赤芍 5 g、地龙 3 g、川芎3 g、红花3 g、桃仁3 g。随症加减:痰热腑实者加胆南星、瓜蒌等;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等;气虚血瘀者加丹参、鸡血藤、郁金等。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联合组给予中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同其他两组。三组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肢体痉挛程度进行评价,包括头、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拇指、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分为0~4级,级别越高、痉挛越严重[4]。(2)采用 Fugl-Meyer评分评价肢体运动功能,分值越高,肢体功能恢复的越好。(3)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指数越高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统计。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为等级资料,3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比较
治疗前3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改善较其他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比较
2.2 3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3 组 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Fugl-Meyer评分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s),分]
表2 三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中药组(n=30)康复组(n=30)联合组(n=30)5.34±1.70 5.24±1.67 5.26±1.73 7.08±2.15 6.90±2.05 9.67±2.53
2.3 3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3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Barthel指数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s)
表3 三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中药组(n=30)康复组(n=30)联合组(n=30)26.19±5.32 26.60±6.83 26.28±5.63 34.08±4.93 33.17±5.06 40.37±6.14
3 讨论
目前西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已经集中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中风后肌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抑制性减弱导致下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中医认为肢体痉挛病久则患侧肢体筋脉血瘀、寒凝痰聚,故关节屈伸不利、肿胀、皮肤发冷。《景岳全书》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痉挛”,以“酸甘化阴,活血通络,兼顾虚、火、风、痰”为治疗原则。补阳还五汤,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该方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是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生黄芪为君药,且重用,以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为臣药,活血养血,化瘀而不伤血;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佐药,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气旺则血行,活血不伤正,全方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5]。该研究中药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说明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一定效果。
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需配合康复训练。Bobath康复训练可抑制肢体痉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越正常运动模式;强化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康复师在患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操作,通过关键点的控制,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与肌张力,诱发正常姿势与自发运动。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2]。该研究康复组采用Bobath康复训练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说明Bobath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有一定改善作用。但联合组给予中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后联合组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改善较其他两组明显,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优于二者单独治疗。
综上所述,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样本量太小,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偏倚;其次,观察时间较短,为对该疗法的远期效果进行跟踪观察;最后,未对该方法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探讨。将来的研究需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证实该研究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