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类型及其特点

2019-11-12郑秋晨

关键词:合成词复合词构词

郑秋晨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广州 510520)

《红楼梦》堪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从文化角度上来看,《红楼梦》内容广泛,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语言角度来看,《红楼梦》产生于18世纪,此时“言文一致”日趋成熟,体现了这一时代语言的典范。对《红楼梦》中的语言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和现在的语言现象[1]。

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其中,合成词又分为重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复合式合成词和特殊复合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复合式合成词,下文简称“复合词”。按照组成成分的语法关系,复合词又分为主谓式、述宾式、述补式、偏正式和联合式。邓思颖考察了香港“潮语”的构词规律,将之与普通话、粤方言对比后发现,三者的复合词均呈现不对称分布的态势[2]。其中偏正式始终占大多数,如,普通话中偏正式复合词占所有复合词的53.9%,粤方言中占58%,“潮”语中占66.2%;主谓式复合词则极少,在数据方面体现为,普通话中有1.2%,粤方言中有2.4%,“潮”语中有2.1%。为了解释以上不对称现象,邓思颖提出以下假设:附接型(包括主谓式、偏正式、联合式),兼名词和动词性两大词类,所以在汉语复合词构词时具有普遍性;而中心语——补足语型(包括述宾式、述补式)只能构成动词性复合词,构词时的限制较大,所以数量就远低于附接型。但这一假设尚有待更多的语料验证,故,本文以《红楼梦》中出现的食物类复合词为主要词法分析对象,通过与《金瓶梅》中出现的食物类复合词、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试图分析归纳出食物类复合词的构词法,进而再从句法角度分析这些特点,从而验证邓思颖教授的上述假设。

一、语料来源

《红楼梦》中描写的烹调食谱、点心饮料异常丰富,不乏有学者从文化、养生、烹饪等多重角度对其进行过细致的考据。据前人的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中提及的食物多达180种[3]。蒋荣荣所著《红楼梦食物大观》收录有“红楼食谱”[4],根据食物类型将食物名称分为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食、外国食品八大类,共介绍了含调料品在内的食品145种,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故本文即以其为语料来源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与前人的文献形成更好的对照,首先将3个不属于词的短语剔除出去,它们分别是“牛乳蒸羊羔”“火腿炖肘子”“油盐炒豆芽”。剔除后,食品清单上还剩下141项(见表1)。

在众多的《红楼梦》食物词当中,有29例不能分解为单纯词,如“醋”“槟榔”“饽饽”等。其中,附加式合成词有8例,如“奶子”“柚子”等;特殊复合词只有 “落花生”1例,属缩略语。

剩下的112例分属合成词中的复合式、附加式两个大类,不存在重叠式合成词。根据数量的分布可知,复合式占了食物类合成词的绝大多数。在112个合成词当中,复合式大约占到了92.9%;而复合式在145个《红楼梦》食物名词里约占71.7%,也是《红楼梦》食物名词里的大多数。因此,食物类复合词是本文讨论的焦点所在。

经过统计,红楼梦复合词有104例。这一百多个例子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语料库,是本文主要分析的对象。

表1 《红楼梦》食物名称构词类型

二、《红楼梦》中食物复合词的构词类型

本文研究食物类复合词的构词特点,构词类型参考了黄伯荣、廖序东(2002)[5]《现代汉语》的分类。按照词根之间的语法关系,把104个复合词划分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定中)、偏正(状中)和联合等常见类型(见表2)。

根据表2,偏正式(定中)占了《红楼梦》中食物类复合词的大多数,述宾式次之,而主谓、述补、偏正(状中)、联合式则不存在。偏正式复合词共95例,占了所有复合词的90.4%,均为定中型,可见,定中型偏正式复合词是《红楼梦》构造食物词的重要途径。

述宾式虽仅次于偏正式,但数量上与偏正式仍有着极大的差距,例子较为贫乏。而且为数不多的几个“述宾式”食物名词亦可以理解为“偏正式”。譬如“炖鸡蛋”“炸鹌鹑”,可以理解为“用炖这种烹调方式制作的鸡蛋”“用炸这种烹调方式制作的鹌鹑”,所以其在构词方面的重要性很难与偏正式抗衡。汉语构造复合词时倾向于以偏正式构造名词,食物类复合词属于名词性的,所以同样倾向于用偏正式去构造。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将“荔枝”一词分析成述宾式而非单纯词,其原因有二:第一,“荔枝”出现在第二十二回,贾母出谜语给贾政猜,谜面描述的是“荔枝”这一水果,贾政参透出“离枝”之意,顿感不祥。其二是因为“离枝”是“荔枝”的古名。

表2 《红楼梦》食物复合词的构词类型

根据上文讨论,偏正式(定中)是《红楼梦》中食物类复合词的主流。食物类复合词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这五种类型上均呈现不对称分布的状态。这一发现还可进一步在《金瓶梅》的汤、饼类食物词中得到印证。

从杨丁弋[6]的分类描述发现,《红楼梦》中最具有能产性的食物名称格式是“XXX汤”,出现了21次;位居第二的是“XXX粥”,共出现10次;接着是“XXX茶”“XXX酒”“XXX糕”,分别出现了9次、8次和6次(重复不计);“XXX饼”只出现了4次。利用以上关键词,通过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金瓶梅》中最具能产性的是“XXX饼”,出现了35 次;“XXX汤”次之,出现了31次;紧随其后的是“XXX酒”,14次;“XXX糕”与“XXX茶”各10次。

下文以“XXX汤”为例,考察哪些成分可以与之搭配以及“XXX”(指的是将“汤”字剥离后,剩余的部分)在构词上呈现出的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红楼梦》中缺乏四字汤名,而《金瓶梅》中的四字汤名也因为双音节音步的作用变成了2+2格式,如“百宝攒汤”“灯心姜汤”“蜜煎梅汤”,如果把“汤”强硬剥离出来,对剩余部分的分析将毫无意义(“百宝攒”无意义),所以本文将与“汤”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一起剥离出来,对剩余的部分进行构词类型方面的探究。

表3 《金》《红》二书“汤”前成分的构词比较

用同样的计算方法统计了两本书的“饼”类食物,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金》《红》二书“饼”前成分的构词比较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红楼梦》与《金瓶梅》中“汤”“饼”类食物词前成分的构词特点相似,呈现不对称现象,偏正式的数值依然最大。与食物类复合词一致的是,偏正式(定中)始终是构造词语的重要方式。

根据以上两节的讨论,我们可以为《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作出以下结论:复合词是构造食物类词的主流,偏正式是主流,主谓式是少数派,呈现不对称分布的态势。以上特点仅仅是食物类复合词的特点?还是汉语复合词的一般情况?在以下小节里,我们会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三、复合词的不对称分布

《红楼梦》中的食物类复合词呈现了不对称分布的态势, 而这种不对称现象其实也广泛存在于其他语料中。 周荐[7]、 朱彦[8]通过统计发现, 普通话复合词的五种构词类型的分布不均。 这种不对称分布的现象也在粤语新词——潮语研究[9]、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10]、 汉语历时研究[11]中得到了印证。

在表5里,我们比较了普通话、“潮语”和《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各种构词类型的分布。从这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主谓式在普通话复合词、“潮语”复合词与《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里都是少数派;二、偏正式数量始终超过一半,占了普通话复合词、“潮语”复合词与《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的大多数。

表5 普通话、“潮语”与《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比较

关于主谓式匮乏这一问题,我们知道,主谓与偏正、述补、述宾、联合一样,都是汉语中合法的构词方式,但从本文的数据来看,它却不被用于构造食物名称。“潮语”中虽然有5个主谓式复合词的例子,但这些例子都可被分析为偏正式复合词(见文献[9]),也就是说,主谓式中的谓语已经被名物化了。普通话主谓式复合词虽然可以找到380例,从量的角度来看,例子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找不到施事、致事作主语的例子[12]。邓思颖利用句法学理论对潮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施事、致事主语是轻动词的主语,而轻动词不在汉语的词法层面出现,所以汉语在构词上缺乏主谓式也就不足为奇了(见文献[9])。同样的,《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没有轻动词,所以主谓式复合词匮乏,更不可能有施事、致事作主语的主谓式复合词。

图1 普通话、“潮语”与《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五种构词类型分布图

通过与普通话、潮语的构词特点比较后,我们发现,普通话、潮语与食物类复合词五种构词类型的分布模式相近,但食物类复合词的不对称性显得更加极端(见图1)。这是因为,在新造复合词时偏正式与述宾式是较为常用构词法,并有“偏正式创造名词、述宾式创造动词” (见文献[10])这样的倾向,主谓、述补、联合式造新词的机会则少;“食物类复合词”归根到底是“食物名称”,是“名词”性的,所以偏正式的压倒性优势在情理之中;而“潮语”不局限于“名词性”,所以 “潮语”中的述宾式语料稍多于“食物类复合词”。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话复合词与潮语复合词、《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最大的不同在于“联合式”的比例。邓思颖仅仅比较了普通话和粤语潮语,所以提出了以下假设:联合式匮乏是粤语“潮语”的一大特点[9],本文通过对《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进行统计得知,联合式匮乏并不只存在于“潮语”中,《红楼梦》也不倾向于使用联合式构造食物类复合词。

综上,虽然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都是合法构词方式,但汉语复合词在这五种类型上均呈现不对称分布的状态。为解释这一不对称的现象,邓思颖(见文献[2])曾经提出过以下路径:附接型(主谓式、偏正式、联合式)是汉语复合词构词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由于附接型可兼动词性和名词性两大词类,中心语—补足语型(述宾式、述补式)只能形成动词性复合词。这一假设得到了本文《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数据的验证。所以本文认为,这样的解释同样适用于食物类复合词。

表6 普通话、“潮语”、《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附接型和中心语—补足语型复合词的比较

四、结语

本文根据《红楼梦食物大观》收录的“红楼食谱”,整理出《红楼梦》中的食物类复合词表,构建了一个小型语料库。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出《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的构词法。与《金瓶梅》中的食物类复合词以及已有复合词研究数据对比后发现,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作为汉语的基本构词类型,构词能力并不均衡,即主谓式基本上不存在、偏正式始终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也揭示了食物类复合词甚至汉语语法的规律,即附接型(主谓式、偏正式、联合式)是汉语复合词构词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猜你喜欢

合成词复合词构词
三音节合成词中合成词素的判定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Matching单词连一连
西部裕固语的并列复合词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词语小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