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新品种“云资粳41 号”选育及应用

2019-11-12程在全陈亮新

云南农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揭膜株型结实率

程在全,陈亮新

(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云南昆明 650000;2.元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元江 653300)

水稻是重要的口粮作物,开发利用新的稻种资源材料,培育增产潜力更大的新品种是提高水稻单产,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

“云资粳41 号”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与元江县农技站合作,选用“合系35 号”为母本,与元江普通野生稻进行远缘杂交,经过10 年18 代选育而成具抗白叶枯病的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品种株型紧凑,株高98 cm,成穗率为82.8%,穗粒数为140.7 粒/穗,实粒数为109.9 粒,结实率78.5%,千粒重26.3 g,抗白叶枯病;稻米品质经综合评定为国优3 级。2012 年8 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2001 号;2015 年7 月1 日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110031.6。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500 ~1800 m 稻作区种植。

2015—2017 年在省内累计推广应用9.32 万 hm2,比当地主栽亩增36.98 kg,新增稻谷总产量5169.81 万 kg,新增总产值14 889.05 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 育种背景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稻田面积逐年减少,要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挑战,保证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已不可能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水稻产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增加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势在必行。新增加的产量必须在较少的水、肥、劳力消耗,较少的损失,较少的污染和目前渐少的稻田条件下去实现。严峻的事实,不得不把“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量成为增加稻米产量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在提高水稻单产的诸多措施中,培育增产潜力更大的新品种是一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选育

通过选用元江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远缘杂交,然后进行胚挽救成苗,经2 次回交,若干次自交,进行单株选育和系谱选择,经过10 多年的努力,获得野生稻“渗入系”材料。并对材料进行评价、鉴定、选择与淘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直接筛选和杂交创新,通过不断与本地栽培品种杂交,配制组合,种植各种不同世代材料,经世代分离选择,对稳定品系进行多点适应性鉴定评价,于2007年筛选出抗性稳定、高产的材料;2008 年进行多点试验;2009 年参加云南省水稻中部粳稻区域试验;2011 年进行生产性试验;2012 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2001号,审定名:“云资粳41 号”。

2.1 “云资粳41 号”选育经过

2001 年利用抗病性、耐寒性强的早中熟大穗型材料“合系35 号”作母本,元江普通野生稻作父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F0 代种子并在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实验室进行胚挽救成F1 代苗。

2002 年7 月单苗种植F1 代,再以“合系35 号”为回交亲本与之回交,成熟后去除假杂种,混合收获,获得BC1F1 代种子。

2003 年用早稻单苗种植合系35 号/元普野(BC1F1),并以其作母本,合系35 号作父本进行回交,成熟后单株收获,获得“合系35 号/元普野//合系35 号”种(BC2F1)。晚稻单苗种植“合系35 号/元普野//合系35 号”,进行自交成熟后单株收获,获得“合系35 号/元普野//合系35 号///合系35 号”种(BC2F2)。2004 年早稻单苗种植(BC2F2),经过苗期、分蘖、抽穗和成熟等不同时期的观察记载及对株型、抗病性、结实率和丰产性等的综合鉴定,共选择10 个单株,成熟后单株收获获得BC2F3 代种子。晚稻对中选的优良单株(BC2F3)进行系统单行种植鉴定和筛选,田间种植425-435 号,经过苗期、分蘖、抽穗和成熟等不同时期的观察记载及对株型、抗病性、结实率和丰产性等的综合鉴定,共选择优良单株6 个,成熟后单株收获,获得F6 代种子,其中430-2 表现优异,经考种,株高95 cm,穗总粒152.3 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5 g。

2005 年早稻继续对中选的优良单株(BC2F4)进行系统种植鉴定和筛选,经过苗期、分蘖、抽穗和成熟等不同时期的观察记载及对株型、抗病性、结实率和丰产性等的综合鉴定,共选择优良单株5 个,其中株高98 cm,穗总粒156 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6 g 的单株表现优异。晚稻继续对中选的优良单株(BC2F5)进行系统株行种植鉴定和筛选,经过苗期、分蘖、抽穗和成熟等不同时期的观察记载及对株型、抗病性、结实率和丰产性等的综合鉴定,共选择优良单株10 个。

2006 年早稻在元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基地(BC2F6)参加鉴定试验,稻瘟病采用重病田块进行田间诱发,辅以感病品种诱导稻瘟病的发生进行鉴定;白叶枯病抗性采用实验室保存的3 个强致病性生理小种人工剪叶鉴定辅以自然发病方法鉴定。种植面积5 ~10 m2,经过苗期、分蘖、抽穗和成熟等不同时期的观察记载,以及田间对株型、抗病性、结实率和丰产性等的综合鉴定,该品系表现为株高99 cm,成穗率73.01 %,穗总粒118.67粒,结实率89.57%,千粒重26.71 g,实收折合亩产707.23 kg,比对照“合系41”增5.24%。2006年晚稻进行20 个(BC2F7)新品系鉴定/展示比较试验,经全收折合亩产768.5 kg,居第一位,比对照“合系41”亩产650.3 kg,亩增118.2 kg,增18.18%。

表1 2009 年省区域试验产量比较

表2 2010 年省区域试验产量比较

2007—2008 年分别在曲靖陆良(海拔1800 m),元江因远(海拔1600 m)、元江(海拔425 m)参加大田生产试种试验,2008 年定名“云资粳41 号”。

2.2 云南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审定

1) 2009—2010 年云南省中部水稻品种区域试验。2009—2010 年参加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主持在楚雄、澜沧、玉溪、弥渡、保山、曲靖(陆良)、昆明(宜良)、红河(泸西)等进行10 个常规粳稻新品系区域试验。(表1、表2)

由表1 知,2009 年多点试验“云资粳41号”平均亩产742.3 kg,比对照亩增49.9 kg,增7.21%,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87.5%。

由表2 知,2010 年多点试验“云资粳41 号”平均亩产734.9 kg,比对照亩增54 kg,增7.93%,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100%;在参试中产量两年均为第二,平均亩产达738.6 kg,比对照增7.57%。

2010 年早稻在元江种植0.04 hm2,获亩产715.59 kg。“云资粳41 号”在产量、抗逆性、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同年5 月12 日,在元江通过了省内专家组的田间查定。

2)云南省中部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2011 年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主持的生产试验在楚雄、宜良、陆良、保山、弥渡5 个中海拔地州进行(表3)。

经验收,由表3 知,“云资粳41 号”平均亩产733.8 kg,比对照亩增56.5 kg,增8.3%,增产点率60%,居9 个供试品种的第四位,其中在楚雄和陆良分别比对照增26.7%,20.3%;田间表现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坚硬,剑叶角度中间型,剑叶角度大,分蘖力中等,叶色绿,移栽返青快,长势茂盛,成穗率高,青秆黄熟,成熟时穗型呈棒槌型,较粗,穗颈处有一呈“S”型的弯曲,颖壳黄色,颖尖无色, 熟期及落粒性适中,较抗白叶枯病。

3)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云资粳41 号”,组合:“合系35/元江普通野生稻”,经10 年18 代连续系统选育及一系列试验,于2012年8 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2001 号;审定名:“云资粳41号”。

表3 2011 年云南省生产试验比较

2015 年7 月1 日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110031.6。

2.3 “云资粳41 号”品种特征和特性

1)特征。茎秆粗壮坚硬,株型紧凑,剑叶角度中间型,颖壳黄色,颖尖无色,成熟时穗型呈棒槌型,较粗,穗颈处有一呈“S”型的弯曲。移栽返青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叶色绿,长势茂盛,茎秆坚韧有弹性,抗倒性强。全生育期174.8 d,株高98 cm,成穗率为82.8%,穗粒数为140.7 粒/穗,实粒数为109.9 粒/穗,结实率78.5%,千粒重26.3 g,落粒性适中,青秆黄熟。

2) 特性。①适应性。经在全省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500 ~1800 m 稻作区种植。②稻米品质。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糙米率80.2%、精米率69.4%、整精米率62%、长宽比1.8、垩白粒率30%、垩白度2.4%、透明度2 级、碱消值7 级、胶稠度77 mm、直链淀粉15.0%;米质综合评定3 级。

2.4 “云资粳41号”品种在云南省的推广应用(表4)。

表4 2015-2017 年“云资粳41 号”云南省推广面积比较

3 创新点

3.1 育种技术思路

既利用元江普通野生稻与遗传距离较远的栽培稻两种“血缘”进行远缘杂交,又充分应用生物技术(胚挽救)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在短期内,成功选育出高产、抗白叶枯病且适应性广的粳稻新品种“云资粳41 号”,为今后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3.2 抗病

经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按照国家统一方法鉴定为抗白叶枯病(2 级)。在2009—2010 年云南省中部粳稻品种区域试验8 个试点及2011 年生产试验5 个试点中表现高抗白叶枯病。

3.3 优质

稻米品质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测试。其结果主要指标:糙米率80.2%,精米率69.4%,整精米率62%,垩白粒率30%,垩白度2.4%,胶稠度77 mm,直链淀粉15.0%,米质综合评定为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4 栽培技术

4.1 做好种子消毒

云资粳41 号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消毒,预防种传病害。大田用种量每亩2.5 ~3 kg,选浸种灵等种子处理剂浸种72 h,注意用足药量,浸种过程中不宜搅拌,以免影响浸种效果。

4.2 适时适量播种

1)旱育秧。每亩大田用苗床20 ~25 ㎡,每平方米苗床播种110 g,保证苗齐、苗匀、苗壮,于3 月中旬播种。

2) 薄膜育秧。湿润薄膜育秧于3 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25 kg,做到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防止秧苗细弱和烂种、烂芽。

4.3 秧田管理

1)施肥。①底肥。亩施1000 kg 腐熟农家肥,30 kg 专用复合肥。②壮苗肥。揭膜后,亩追尿素8 ~10 kg。③送嫁肥。视秧苗素质灵活施用。

2) 覆膜揭膜。秧苗至1.5 叶期,通风炼苗;至2.5 叶期,揭膜。

3)水浆管理。①湿润育秧在揭膜前严禁水上墒面,要求沟内无积水。揭膜后要求晴天满沟水,保持墒面有薄水;阴天半沟水,保持墒湿润;雨天排干水,沟内无积水。②旱育秧播种后到秧苗出土前为密封期,不通风不浇水。揭膜后土壤保水力较强、底水足的,播后可保持12 d 不用浇水;如底水不足,土壤保水能力又差的苗床地,出现缺水症状时要及时浇水。

4) 病虫害防治。①秧苗除草。盖种后亩用扫氟特150 mL 对水喷雾防除杂草。②防青枯、立枯及烂秧。揭膜2 ~3 d 后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或浇施。③防稻飞虱。揭膜7 ~10 d后,用25%扑虱灵1500 ~2000 倍液喷雾防治。④送嫁药。移栽5 ~7 d 前喷施75%三环唑1500倍液,或40%硫环唑悬浮剂300 ~500 倍液,带药移栽。

4.4 适时移栽

“云资粳41 号”是早熟优质品种,秧龄弹性小,若秧龄过大,超过50 d,易导致早穗现象发生。湿润薄膜育秧于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以前移栽,秧 龄40 ~45 d,移栽规格10 ~12 cm×17 cm,亩栽3.4 万~4 万丛,每丛栽3 苗,亩栽基本苗10万~12 万。

4.5 大田施肥管理

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有条件的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

1)基肥。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 kg。

2)中层肥或皮肥。普钙50 kg,尿素10 kg,硫酸锌2 kg,同时亩增施硅肥30 kg,防止倒伏。

3)重施分蘖肥。栽后5 ~7 d 施用,结合化学除草,亩施尿素15 kg,促使秧苗移栽后扎根快,返青快,分蘖早。

4)穗肥。栽后35 ~40 d 施用,亩施尿素10 kg、硫酸钾8 kg,确保穗粒多,秆硬籽壮,以获取高产。

4.6 科学管水

坚持“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回水促苞、干湿壮籽”的原则。一般栽插至适当水深,促进快速返青;以后保持浅水灌溉,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当茎蘖数达到25 万苗时,水利条件好的田块实行撤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水利条件差的田块采取关深水来控制无效分蘖,争取穗大粒多;拔节至抽穗扬花时应保持一定的水层,满足抽穗扬花时所需水分;灌浆后干湿交替,保持地下部分的根系活力和地上部分的功能叶,增加粒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7 综合防治病虫害

分蘖期用稻虱净、吡虫啉防治稻飞虱、稻叶蝉2 次;拔节末期和破口期用井冈霉素、三唑酮防治稻曲病2 次;5%破口期和齐穗期用75%三环唑预防稻瘟病2 次。

猜你喜欢

揭膜株型结实率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广河县适时揭膜对玉米产量和残膜回收率的影响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问:地膜大蒜何时揭膜浇返青水?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利用野栽杂交分离群体定位水稻结实率QTLs
不同施氮方法对两种株型糯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品种油用型牡丹的光合与生理特性及其与结实率的相关性分析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