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方力钧创作“光头”形象背后的观念

2019-11-12倪晓军

鸭绿江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光头隐喻观念

倪晓军

一、方力钧的基本背景

方力钧,职业画家,1963年出生,1989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参加了中国89现代艺术大展之后,开始在当代艺术圈里小有名气,之后陆续参加了香港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第四届亚洲艺术展、圣保罗双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等著名的国际大展之后在国际上一炮而红。同时与这个潮流的其它艺术家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玩世写实主义。

二、“光头”形象背后的观念

观念是一种想法,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赋予全新的一种思想,而介于这个观念表达一种艺术家传达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思想、个人的想法。而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也包含了艺术家自身思想观念和丰富情感的结合。这一“观念艺术”一词由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当时著名的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提出。马塞尔·杜尚说:“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即绘画和雕塑;有形的实物出自那种思想”。而在方力钧作品中不断重复“光头”形象出现和许多怪诞的背景画面结合,不得让我们想起那部著名的电影“楚门的世界”讲的也是主人公每天重复着一模一样的生活,有一天他早起了几分钟,发现有人在拼凑这个世界。主人公生活被设定,被限制,被禁锢,主角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了30年而不自知。方力钧重复塑造的“光头”形象作品,背后思想情感的隐喻与他的生活经历来重申方力钧的“光头”形象背后隐藏的观念。

1.“光头”形象潜意识胜利的伏笔

在他的访谈录中说到:“十六七岁在读书时,校长给男同学设计了一个标准的发型,髯角不得超过耳朵的上边线,否则不得上课,所误的课程以旷课记录。有两个问题让当时的我和同学很无奈,其一,髯角天然是生存在上耳线之下的,除非不长头发;其二我们每星期只有周日可自由进出学校,其它时间出入必须持班主任假条,可班主任并不住在校内。于是我们报了唯恐执行不力的心理,每人都剃了光头。把当时的校长和老师气的怒火冲天,当然校规也没提到不可以剃光头,校长最后也没法拿我们怎么样,那是我和同学们取得的第一次真正的胜利,光头成了我当时胜利的讯号”。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使他找到了构成他“光头”形象背后隐喻的某种战无不胜的思想。

2.“光头”形象与方力钧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方力钧作为60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力钧于80年代未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糸,90年代初进入圆明园画家村最早的一批画家。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社会呈现非常典型的后现代现象;老的社会现象与新的新鮮事物不断的踫撞与撕裂,改变与冲击了人们现有的价值体糸,给几代人造成了心理上的焦虑。而方力钧这批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是以满腔热枕遭遇到了现实的迷茫;他们深深地感受到时代既充满希望与生机,同时又陷入了迷茫与无奈的生存状态。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精神纠结与生存方式的选择,使方力钧选择了自画像似的无聊、泼皮和迷茫的现实状态来表达隐藏在“光头”背后的一种精神纠结的生存思想。

3.“光头”形象中的多面性隐喻

在方力钧的记忆与分析判断中“光头”形象标志是一种不可预知与极具多面性的典型形象;犯人、尼姑、阿弥陀佛的和尚和刚刚参军的新兵蛋子都具有“光头”形象的特色,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中普遍存在着新老事物的交替,从内到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对內外世界的一种观察与感知。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现实发生的事物的敏感与对所发生裂变的一种态度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深刻思考,都应成为艺术家--尤其是当代艺术家的一种责任与操守。正是因为这一点方力钧在他的作品“光头”形象中打开了我们重新去思考事物的内外关系,重新去定义当代社会的各种角色及如何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新形象去表达与树立一种新的艺术价值和真实的现实观念隐喻。

结语

总结,方力钧作品中的“光头”形象,是一个时期特定的标志,是属于方力钧个人与观赏者内心的一种特定的象征,它代表着新生一代在艰辛的现实生活中以泼皮、幽默、讽刺、搞怪、无聊与迷茫,形成了一代人的生存感受,同时也是方力钧独有的对待当时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现实注入主观的思想创作。我想这一直是贯穿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表现一种多彩的心灵感受,还是夸张的人物造型形式与情绪表达,以及无论他的光头人物形象多么泼皮!幽默!无聊!调侃!但在他的画面气氛中都给人感受到那种冷静和理智的冷幽默式的聚合——一种良好的控制力以及对“不动声色”现实表露的一种思想观念。

猜你喜欢

光头隐喻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活的隐喻》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我家有个“光头强”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父亲的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