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2019-11-12周凤丽
周凤丽
虞城县镇里固中学 河南 虞城 476300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我扎根于农村教育二十个年头了,一直致力于农村教学的发展。亲眼目睹了农村教育的巨大变化,从过去的粉笔、黑板到如今的多媒体的使用,从过去简陋的校舍到如今明亮的教室,硬件设施能够和城里的学校相媲美,但我发现学生却是越来越不懂得珍惜了,读书的意识是越来越淡漠了,我不由得停下脚步来思索:孩子们到底怎么了?社会给了他们优越的条件,但他们却不明白自己的责任,不懂得回报社会。这不得不让我们谈到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只满足他们物质的需求,对他们缺少应有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很多孩子养成了“小公主”、“小霸王”的习气。再加上农村的爷爷奶奶不懂教育,只是一味的惯着孩子、迁就孩子,天长日久孩子觉得什么都应该:爷爷奶奶一早起床做饭洗衣服送自己上学应该;每周拿几十元零用钱是应该;对长辈动辄喝斥,撒泼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老师的呵护、关爱、教育理所应当;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根本没有播下感恩的种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要尽情弥补。所以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我认为开展感恩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让学生理解感恩。感恩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我在开学初就给每位同学发了关于感恩教育材料,利用班会课学习感恩方面知识,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其次让学生明白知恩是内化。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例如:通过班会开展感恩的活动,讲一个感恩的故事、收看感恩影片、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再次让学生知道感恩是途径。我通过政治、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心我们的,很多学生讲到此处,都热泪盈眶。觉得父母真的很爱我们,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回报他们。
最后让学生懂得施恩是外延。要把自己的感恩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年寒假中,我要求学生给自己的长辈洗一次脚。有一位学生写下了自己在给奶奶洗脚的感受:抚摸着奶奶长满厚茧的脚,我心里真的很难过,知道她送我读书真的太不容易了。我的眼泪不由的滴进了脚盆里,我一定要改变自己对待学习不认真的态度,好好奋斗,将来好孝敬她。节假日,给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发一条祝福的短信。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个月评一个“孝子”。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我觉得教育者自己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愿感恩之心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