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乡村民居环境设计的保护与转型
2019-11-12解俊展
解俊展
前言
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从城镇化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1949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0.6%,而在2015年却已经达到56.1%,按照国家规划,在2020年,城镇化率必须要达到60%以上。基于此,我国的村庄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并且速度非常快。从相应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在2000-2010的10年时间内,自然村数量从363万个减少到271万个,每天约有250个自然村消失。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多传统的村庄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给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乡村民居在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 保护传承本地传统文化
积极的保护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要按照如下几项基本原则来进行:第一,整体保护。这种保护方式不仅需要保证传统文化可以继续传承,同时要充分的保护整体山水格局,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周边林业等自然资源,做好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第二,分层保护。根据实际需要来建设保护区域,保证其和周边的文化环境达到协调一致,从而可以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分类保护。根据建筑具体状况以及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要进行分类的保护、修缮与保留,建筑修复与整理要使用传统建筑的施工材料,不要损坏建筑的原有风貌。合理的进行整体的功能性规划,要吸引大量的人群进入到乡村中,提升乡村活力,要逐步地增加居民的收入,要建设成完善的旅游体系,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
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要开展各项有意义的传承文化活动。第一,对于传统材料需要创新使用,有效地利用当地盛产的资源等开展艺术创作,要建设具有当地特点的景观小品。第二,传统建筑的创新改造要和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取得联系。第三,传统民俗的展示。设置农耕、传统技艺的展览场馆,展示民族文化。
原住民是传统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展示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规划中要实现社区的全面建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完善的民族聚集群落。让村民更好地维护村落,要保护传统民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损坏民居建筑形式,积极带动当地的全面发展。
二、 民居转型注意要素
为了建构完美的风水意象及宜人生态居住环境,传统民居聚落往往对村落选址、理水、自然资源的利用非常重视。传统民居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自然山川与建筑、绿化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作为以“间”为标准的中国传统民居,墙体在居住院落内部或院落之间面积庞大,墙作为主要划分空间的实体有诸多建造方式。砌墙方式依据各地条件,反映出民居在生物、气候、承重、保温隔热等许多方面的建造智慧,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构造方式。在民居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素:
1.重新认识传统民居的价值,去粗取精后指导现代民居设计。
2.亲近自然的设计方式。新民居建造和选址,应尽量避免破坏环境,尽可能地尊重传统聚落的文脉。
3.加大政府监控,严格宅基地的审批制度,避免土地进一步流失。
4.恢复聚落中心的活力,提高凝聚力。
5.民居建造绿色化。设计应针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尽量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减少能源浪费。
6.新居建设尽量不比高、不比外装、不比面积,应根据自家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尽量不拆旧屋建新房,能改造的就改造,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民居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任务,仅凭空谈与简单理论研究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应当走入乡村,通过大量民居建设实践,为民居的明天寻求一条充满光明的康庄大道。
结语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农村问题也变得愈加突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转型受到尤为严峻的挑战。我们要走进乡村,实地考察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来进行民居环境设计。不管是当地的文化还是村落、原住民,都应该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好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好村落的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