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泛娱乐文化
2019-11-12张思翊岳靖淞
张思翊 岳靖淞
余秋雨先生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我想泛娱乐文化则是指具有“文化”形式、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过于浮躁无益的“文化”。现下,有些现象令人堪忧。百度头条见缝插针,抖音、快手你争我夺,不甘落后。地铁、公交、红绿灯前随处可见,青年人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一方屏幕,游离于现实之外。杨绛先生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慎思之:泛娱乐文化生长于低层次的精神需求。
物质的快速充盈,导致商业文化泛滥,文人被资本绑架固然是引发泛娱乐现象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对娱乐文化不加辨别地接受的态度。因为市场固然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但泛娱乐文化的生产者想要实现盈利目的,最终还是要依靠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实现,所以泛娱乐文化充斥市场的现象,不可不谓是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尚低的写照。当人们的精神需求尚是追求“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讲究获得快感的效率时,需要人用心思慢慢熬出来的情趣只有落得被不屑一顾的下场。试想,这样的人到了林清玄先生煮雪的世界里,怕不是要张牙舞爪,癫狂不已。当这片贫瘠的精神土壤与丰裕的物质供给相碰撞时,就形成了供泛娱乐文化肆无忌惮滋长的沃土。
明辨之:拒绝泛娱乐文化迫在眉睫。
泛娱乐文化创造出来的价值是短暂而无实际意义的。每天绞尽脑汁编纂刺激眼球的信息的人是扼杀思想的人。而“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他们谋杀了人们真正的快乐和享受,谋杀了人们的脑子,让头脑失去它思考的本职工作,机械地运转,创新性、能动性在简化的思维方式中被消磨殆尽。而当感官逐渐钝化,刺激消退时,人们也许会发现,精神的世界除了空虚与疲惫,一无所有。
更为可怕的是,泛娱乐文化正在侵蚀着我们的青年。荀子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罗曼·罗兰告诉我们:“青年人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至今振聋发聩。这无一不在警示我们,为了社会未来的持续发展,要重视青年的思想成长。但当下的少年人满心沉迷于泛娱乐文化的内容,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感官钝化,激情消融,少年如何强!若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少年人都浮于信息洪流的表面,不去深入现实,深入社会基层,致力于完善我们的社会,民族复兴从何谈起!
有人却说,泛娱乐文化固然有其危害,但它作为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我们也应对其心存谅解。如果一味对只是为泛娱乐文化提供的廉价而低效的工作岗位纵容,那么是置勤恳提升个人素质的劳动者于何地?殊不知,这会误导民众的职业价值观念,放任它对我们的“工匠精神”进行文化冲击。如果只是为泛娱乐文化对经济发展短暂且微不足道的刺激作用而对其纵容,那么是置国力昌盛,民族复兴于何地?殊不知,这是对我们“艰苦奋斗”的国民精神的侮辱。拒绝泛娱乐文化,迫在眉睫。
笃行之:拒绝泛娱乐文化势在必“行”。
周国平先生在《人与永恒》中讲到“一个爱美的民族总是有希望的,它不会长久忍受丑陋的现实”。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是自省的民族。唐宋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快速充裕,人们的观念也在物质化,然而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要求他们投身于道德信仰重塑,于是诞生了为人们清理过度物质化思想的宋明理学。当下,我们也要呼吁一场文化的重塑,清理浮躁的社会风气。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当下社会的一大痛点。尤其是在人人可成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文人的当代象征——媒体,停止他们啼笑皆非的胡闹?除了政府的努力,媒体人也应该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守心中的职业道德,宣扬正确有益的价值观念,重塑社会的良好风气。
拒绝泛娱乐文化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仅就人均阅读量的中西对比而言,我们就应对文明的发展保持高度的警惕。几本与几十本之间不仅仅是量的差距,更是质的鸿沟。
因为书籍也许是当下最能让人接触自己灵魂的摆渡者,它载着人在浊流上飘飘荡荡,摆脱外界浮名浮利的诱惑,寻找“丰富的安静”。从阅读开始,主动抵制泛娱乐文化的侵扰,提升娱乐品味与精神境界。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我们要从阅读开始,身体力行,拒绝泛娱乐文化。
拒绝泛娱乐文化势在必行。因为只有当精神世界一片清净之时,我们才能享受到文化带给我们的真正的愉悦,品味到甜。我们的未来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