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钢铁工业赶超世界的一步好棋
2019-11-12吴洪生
吴洪生
一
“文革”结束不久,中央领导人就有了对外开放的想法。当时,中国的钢铁企业大多建在内地矿山附近,产量供不应求,品种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1977年5 月25 日,即将上任的冶金部部长唐克,去西山拜访还没有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提出:能不能在沿海地区进口铁矿石,引进先进设备,建设一个现代化钢铁厂。邓小平听了当场表示:“要搞就搞个大的,花点钱,买些现代化的设备回来。”
11 月,新日铁董事长稻山嘉宽来华访问,会见了中国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李先念代表中国政府向他表示:请新日铁考虑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建设一个年产60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
此后,李先念多次和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议论此事,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了两次。
12月14日,李先念批准了冶金部关于《拟和日本技术小组商谈新建钢铁厂主要问题的请示》。同日,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相继圈阅。
1977 年底,党中央决定全套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在上海建设大型钢铁企业。
1978 年初,上海市委提出:“全党动员,全力以赴,抢建宝钢。”10 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专程考察了新日铁君津制铁所,对新日铁董事长稻山嘉宽和社长斋藤英四郎说:“你们就照着这个工厂的样子帮我们建设一个。”
1978 年12 月23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钢在建设工地召开万人大会,打下了第一根桩。
当时中国钢铁工业整体落后世界至少20年,引进二手设备就能在国内称王。宝钢引进的是当时全球“第一流的现代化钢铁设备”,引进了世界领先的钢铁工艺技术,还带回了一整套现代化企业管理资料。不仅技术装备、全部施工机械,而且铁矿石都从国外引进。许多人不理解,担心受外国人欺骗,甚至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对宝钢工程提出质询。
但是,邓小平1979 年9 月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从宝钢开始的。如今中国现代化工程建设水平的许多项目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而当时国人要看现代化,都到宝钢参观。为什么?因为宝钢之前,中国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工程。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在视察宝钢时感叹:“这才是现代化建设!”
建设宝钢,使中国钢铁工业提前20年追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后来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当年大胆引进现代化设备,没有大量进口铁矿石,不在沿海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
二
宝钢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的诞生依靠当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宝钢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是改革开放的“样板房”,是市场经济的“吃螃蟹者”。现在的宝钢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因为宝钢通过一系列改革,率先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搞市场经济,许多人怀疑国有企业搞不好,认为只有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能够搞好。但宝钢用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同样可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宝钢是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的排头兵。
宝钢人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识,敢于冲破禁区,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投资约8900 万美元,引进了日本新日铁的现代化管理;摒弃“大而全”“企业办社会”的传统模式,实行了“主辅分离,集中一贯”的新型钢铁企业管理模式。
同时,推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在国有企业中率先实行减员增效、主辅分离,打破八级工资制、实行岗位薪级工资,在全国率先试点“五天工作制”,并通过管理革新,推行大工种、作业长制,改变厂长的职责,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人均年产钢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宝钢率先提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为用户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实施全面用户管理,建立了覆盖全球的营销服务网络。宝钢还积极承担国家授权投资机构、股份制改造和董事会试点工作,先行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国企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改革开放40 年,宝钢使上海的钢铁工业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个根本转变:由粗放、落后的钢铁业,转变为现代化的钢铁精品基地;由分散、低效的传统管理,转变为集中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由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转变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行业;钢铁工人由传统的体能型劳动者,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型劳动者。宝钢在炼钢的同时,培育了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正、纪律严”,能打硬仗的高素质队伍。
宝钢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前20 年的改革,使宝钢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方面抢先了一大步,抓住了历史机遇,从而使宝钢的实力大大增强;后20年的改革,通过探索和把握我国央企超级化发展的规律,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6 年,宝钢与武钢联合重组。如今的宝武集团粗钢产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汽车板材产量全球第三,硅钢产量全球第一,已经发展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第二大钢铁集团,在世界500 强名列第162 位,成功跻身世界同行综合竞争力前列,加快了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增强了中国特色钢铁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自信,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