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为何选择了“巷”而不是“小路”
2019-11-12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张兴山
■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张兴山
如果有人问: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
一怔之后,我们立刻会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又觉得,在这首诗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换成“下着雨的小路”或者更简洁的“雨径”,则似乎不妥。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许是这样的:与平展地伸向天际的“路”相比,“巷”中的一切不能够尽收眼底。因为“巷”的两边有建筑物,它限制着我们的视野。在弯弯曲曲的巷子里,有限的视野使远方的一切有了一层未知和神秘。这种未知使我们心中的种种憧憬和期待有了立足之地。
可以说,行走在巷子里的体验与我们对于人生的感受有某种相似性。在人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遗憾而期盼着未来。在这种期盼里,时间悄然流逝,旧的遗憾未必能够消弭,而新的遗憾却又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执着地等待着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到来的“戈多”。这正如雨巷中那位痴痴等待着的诗人,他徘徊着,彳亍着。他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失望,却又在失望里怀着憧憬看着前方。只要巷子还没有走尽,他的期盼就不会结束。
就是这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等待着他的丁香姑娘。尽管最后还是没有等到,但这种等待让他走尽了这雨巷。试想一下,假如“我”不是徘徊在一条下着雨的巷子里,而是漫步于细雨蒙蒙的乡间小路上,一抬头便知远方是否有人,那么,诗人心中可否还有那份美丽的憧憬?
或许,“雨巷”的魅力正在于此:那里不仅仅有一位若隐若现、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有着病态美的“伊人”,更在于有着一段埋藏着神秘、蕴藏着希望、吸引你一步步向前的未知,而贮藏这份未知的正是限制“我”视野的雨巷。
不过,在古诗词中,“巷”的意象并不多见,而“路”的意象则俯拾即是。诸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不一而足。莫非古人仅钟情于“路”却不懂得“巷”的妙用?
非也!其实,古诗词中的“路”多是山路,而非乡间田野上平展的小路。山路两边虽无建筑物,却有山石和树木,且常常蜿蜒崎岖,云萦霞绕。这一点,与房屋掩映的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想一下,如果岑参走的不是山路,则诗中的景象不会是“山回路转不见君”,而恐怕是“故园东望路漫漫”了;如果李白梦游的仙境不是山路,则何必“千岩万转路不定”,或许他早已经“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如果陆游所走的不是山路,那么那句妙绝古今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便失去了依托,这样一来,纵然写出比“柳暗花明又一村”更美丽的景致也难免黯然失色了。
可见,不论是“巷子”还是“山路”,都比“路”多了一份掩映。于是乎,诗里面便多了几分猜测,几分神秘,也多了一大片可供想象的空间,从而使诗歌生出绵绵不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