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理论渊源

2019-11-12李孝纯

江淮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李孝纯

(求是杂志社,北京 1007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气势宏阔,理论性、指导性、实践性、针对性都很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精髓,领会要义,对于我们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其核心精髓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史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的历史铁律。在世界文明的历史演进中,生态兴衰伴随着文明兴衰,有许多文明最后都是因为生态文明的毁灭而湮灭。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蕴含了深邃的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文明演进史的深刻总结,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文明兴衰与民族命运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割裂的,是伴随着历史共生共灭的。对于未来的历史,习近平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根本大计”这一提法,也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的新认知与新宣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对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清醒把握,作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三期叠加”这一重大判断。“关键期”是对当前所处历史阶段作出的认识定位;“攻坚期”说明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正处于艰难协调发展的状况中;攻坚期同时也是重大机遇的 “窗口期”,表明我们在这一阶段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习近平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终兴衰成败的大事。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民生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实质就是人民的事业,生态文明是老百姓的共同追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的“美丽中国”无疑是最能激起全社会的共鸣、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说到底,这也是老百姓对美丽“中国梦”的共同追求。“中国梦”看似很宏大,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每天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过得既幸福又健康,这就是百姓心中的“梦”,根本的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习近平始终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2018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着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出的生态建设目标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同时也回答了“优质生态产品”到底是什么,这正是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的回应。他认为,我们应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体现出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价值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习近平深入阐发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发展成为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走向动力内生、源头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重大创新。2016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生态、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才可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用集约、循环、可持续方式做大“金山银山”,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止过度开发而伤及人类自身。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习近平的“两山”理论生动而精辟地阐释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问题的深邃思考。

以 “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保护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保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他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观。风险防范需要着眼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需要尊重环境保护工作本身的规律,理顺各种关系,踏实执行各项制度。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我看,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窗口期,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未来,我们必须加快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并加以严格执法,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监督应当常态化,环境信息得到越来越及时完整披露,公众参与应当越来越有序有效,遵守生态法律法规应当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责任。

全球生态环境共治共享的全球生态观。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积极推动治国理政理念走向更高视野、更广时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是吸取人类文明积极成果,运用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使之在中国大地生根,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把中国追求 “绿水青山”与践行大国责任联系在一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当代世界同仁的发展共识。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这一理念,向世界昭示中国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愿景,把中国追求“绿水青山”与践行一个大国应有的承诺与责任联系在一起。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大国担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宣称,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六原则”“五体系”的生态系统“方法论”。习近平认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也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结合系统。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始终保持在稳定、和谐、前进的状态,才能持续焕发生机活力。我们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多措并举,对自然空间用途进行统一管制,使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使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得到协调、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出的这六项重要原则,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同时,习近平还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五个体系”,即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五个体系”首次系统界定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生态经济体系提供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目标责任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动力,是底线和红线。“五个体系”是对贯彻“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体系。“六项原则”“五个体系”既是指导原则,也是方法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今后一段时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主要体现在 《1844年经济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这些论述虽未形成自觉的系统的生态学理论,但他们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说过:“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厂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人们所处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恩格斯认为,不仅自然条件制约人的历史发展,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但是他特别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应当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应当反对那种把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毫无疑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与马恩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吸收与继承。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源源流长,儒道佛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者都具有相同的有机整体世界观,都有尊重、爱护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讲天人合一,道家讲道法自然,佛家讲众生平等,强调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儒学尤其强调天理和人文的对应。如果把“天”看作整体自然条件,天人和谐的观念早在上古就已经萌生了,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儒道经典《黄帝内经》等各种著作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理念。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资料可以看到,生态条件的变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史的进程;同时,人类的活动又可以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人口的剧增、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跃进,可能使得这种影响达到恶性破坏的程度。中国早期史学《禹贡》和《逸周书·王会解》等文献都记录了生态史料。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述可以看到,司马迁已经注意到生态条件和经济、文化的关系。《吕氏春秋》的《十二纪》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天象规律、物候特征、生产程序以及应当分别注意的诸多事项。其中有涉及生态保护的内容。如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此外还有孟夏之月不许进行大规模的围猎,仲夏之月不许烧炭,季夏之月禁止砍伐山林等规定。《逸周书》的《周月》、《时训》、《月令》等篇,以及《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也有相近的内容。据《汉书·晁错传》载,晁错上奏:“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他认为只有“德”及草木,万物“皆被其泽”,才能“四时节”,“风雨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述百花齐放,但是保护生态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秦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此方面的论述,著作汗牛充栋。历代政令和政论中有关“时禁”或“四时之禁”等涉及生态保护内容的论述,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态意识,这些意识和观念,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科学的生态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无疑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文化底蕴。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借鉴。20世纪50至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人们在对生态环境与生态危机现实的研究中出版了包括《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等有影响的书籍。《增长的极限》一书的作者Donella Meadows和Dennis Meadows共同开发了一款名为“World3”的计算机模型,用于追踪世界经济与环境的变化。他们通过数据模拟计算,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情境,不同情境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人类是否认真对待环境与资源方面面临的问题。如果人类未能认真采取应对行动,那么该书预言,人类文明将在2070年之前面临经济、环境以及人口的全面失控和崩溃。该书的中心观点,也是遭到最严厉批评的核心观点就是“地球是有限的”,面对无止境的人口增长和物质需求,两者的矛盾最终将把人类文明引向崩溃。如今,论点争议过去了几十年,《增长的极限》一版再版,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价值,低碳经济、生态足迹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历经三次改版后,《增长的极限》更大的价值也正为人们所接受,至此,《增长的极限》敲响了无限生产的警钟,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再次成为挑战现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必读之书。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报告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给生态发展提出了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它包含的合理科学成分自然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吸收与继承。

对国际国内生态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以来,特别是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都先后发生过相当程度的工业与生产污染,对自然生态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历史上,英国伦敦一度成为有名的雾都,当时,雾霾下的伦敦,肺癌及其他呼吸系统病急剧提升。随着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空气污染、雾霾肆虐、污水横流、植被破坏、泥沙倾泻、荒漠扩展、沙尘飞扬、资源枯竭、海啸频袭、光源泛滥、噪音超标、气候变异等灾害。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经爆发相当严重的沙尘暴。出现过相当严重的综合污染等,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持续恶化,带来的灾难持续逼近。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首次出版,她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虽然春天来了,但是没有鸟叫,没有蜜蜂与蝴蝶飞,万籁俱寂,这是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结果。《寂静的春天》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醒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也出现过相当严重的污染。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园的扩张,乡镇企业的泛化,一些地方不顾环境,拼命追求GDP,宁要产值,不要环境,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维持人们生命生活的空气、水都出现了污染,这让人们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怀疑,究竟发展是为了什么?没有健康,哪有小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进一步全面总结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高度,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改成国家环境保护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认为发展必须全面,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偏废其他方面,否则会导致社会不公、政治动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对立等。习近平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要突出全面发展的战略意义。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指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社会政治实践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的任职履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丰富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吸收中外文明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一以贯之,并不断升华,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比如,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1年省政府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习近平任组长,2002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2004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指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2005年,习近平在考察余村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2012年,作为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批示中央有关部门对福建长汀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行调研指导,以此推动全国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担任总书记后又多次作出专门指示,在不同会议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也会辩证统一。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要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治理好全球环境问题。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提出了六项原则、五个体系等,这些思想集中起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我们要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坚决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这一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绿色科技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发展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方式。严格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让祖国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业已突出的环境问题。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打好四场标志性重大战役: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强化污染源头防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要以严格的环境准入和防治措施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一场一场攻坚、一年一年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切实增强系统思维,努力抓好生态系统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推进城镇生态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以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为重点,划出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突出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三条上线”,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全域治理、全域保护、全域建设。坚决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全面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任务。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推进环境治理,健全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提升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继续强化中央环保督察。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认真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加大城镇生态建设力度。要深化改革,严格执法,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强化支撑,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细化实化各项工作安排,做到层层分解、层层传导、层层落实,对重点工作要签订“军令状”;强化监督考核,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要加强党委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与组织保证,加强督察督办,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考核问责,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到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大合力。要切实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倒逼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实行最严格的问责追责制度,对损害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监管不严格、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依规严肃查处、从严问责,一追到底、终身追责;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生态环保铁军。环保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必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生态环保铁军的过硬担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加奋发有为地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要强化组织体系,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强化能力建设,建设一支与新时代生态环保工作相适应的环保队伍。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把建设美丽中国意愿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