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

2019-11-12刘燕

读者·原创版 2019年2期

我非常尊重的杂志人朱伟老师(前《三联生活周刊》《爱乐》主编)日前在微博上对“三联”旗下的新媒体“三联中读”做的一个广告提出质疑。那个广告为“中读”的开年大课而做,让朱老师忍不住发声的是广告词:听古典音乐,了解这20位音乐巨匠就够了。

朱伟老师理解,“讲古典音乐,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但“20位(巨匠)中,没有巴赫,那你就要注明,是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但讲古典主义,怎么能跳过海顿讲莫扎特?浪漫主义又怎么能跳过瓦格纳?”所以,他真正不能容忍的,是“《三联生活周刊》与《爱乐》合在一起,展示出这么轻率、不专业”。

“中读”迅速做出解释:基于体量的限制,我们在第二季只选择了20位音乐巨匠的部分知名作品进行了解读和赏析。“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古典乐迷养成计划……宗旨是带大家进入‘温暖不高冷’的古典音乐世界”。

这个课程的名称,其实是“古典音乐说明书—解析20位音乐巨匠的超凡制作”。

所以,课程的名称以及它所传达的内涵,还是有两份杂志“认真、审慎的传统”的,只不过,当同样的内容作为课程,投身知识付费的红海,要想脱颖而出,使用“(掌握)XX,看这些就够了”的标题模板,简直是逃不过的宿命。

随意打开一个微信公号或是新闻app,简单粗暴、抓人眼球甚至耸人听闻的标题随处可见。这种风格是表达者和接受者共同造就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难辞其咎。

与此相配套的,是内容的“金句化”“干货化”—对点击量和转发率来说,写出的内容是一方面,“掷地有声”、便于发“朋友圈”的金句更重要。

这其实能够理解,现代人太忙了,压力大,焦虑感挥之不去—要KPI,要马甲线,要生活的仪式感,还要“灵魂有香气”,顺道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状态,已不是一根蜡烛两头烧,简直是把自己架到火上烤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抚平焦虑感,最对症的,就是稳准狠地抓取信息、短平快地消遣娱乐。

在点击量的指挥下,内容不够,金句来凑。那金句不够经典、突出怎么办?“敲黑板,划重点”啊,以此来提醒读者注意。或者,干脆来个“干货版”。

阅读名著靠“三分钟告诉你一本书讲什么”;心理学成了显学,就来一个“了解心理学,看这10本书就够了”的课程;要增加谈资,“干货版中国历史”了解一下;随意打开一篇微信公号文章,字号加大、突出显示、空行、空格、加框等排版手段,无不是为了让你一眼就看到金句……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金句是随着演讲的进行同步出现在巨大的背景墙上的;深知粉丝阅读心态的自媒体大佬,常常会把文中金句配上自家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做成图片,粉丝一旦转发,自带宣传效果;很多微信公众号文章都自带一句话点评—连有态度、有格调的评语都给你准备好了,你好意思不转吗?

“金句”“干货”可以让我们尽快进入重点,提取到某一学科、话题的框架和体例。但须知,仅有四梁八柱,撑不起亭台楼阁;只有“干货”,我们眼中的世界必定形销骨立,或者支离破碎。

听过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一生?因为只是听过“道理”,那些道理的背景、内在逻辑、适用范围,被我们忽略了。

羡慕“从前慢”的是我们,热衷于网络热词和抖机灵段子的也是我们。忽然有一天,我们开始嫌弃太多的文章是“标题党”,反感内容“金句化”,连备受追捧的知识付费,也接连爆出“拆书”丑闻……难道不是我们急功近利的阅读心态造成了这一切吗?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引述了刘润老师的一句话:“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所以,“下半场的修行,是还原这个世界”。

对于阅读来说,“还原”也是我们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