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之我见

2019-11-12肖丹丹

鸭绿江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才音乐专业

肖丹丹

一、人才培养理念:把学生培养成自己

大学不是生产各类专门人才的“模具”,依照统一的规格、标准进行批量生产,相反,“有许多我们愿称之为伟大的学校,它们奉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己’的信条” ,即指导他们完满独立的人格、更好的成为自己。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亦是如此,遵从每个学生的发展规律,鼓励音乐多元化的发展、注重教育理念的传承,是音乐教育这一交叉专业学生值得追求的人才发展信念。

就音乐本身而言,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既“高级又通俗”的姿态存活于我们周身,触动人们的感官与感情,甚至引发理智的思索,这也就意味着抛开逻辑不谈,联想、顿悟、灵感对音乐的特别意义。推演至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灵动的音乐艺术的教授,带给每一位学生的感知和体验并不相同,进而他们会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感受和成果,这时若以“一视同仁”的方式方法教之、导之,以“同一目标、类型、标准”要求之,则难以达到激励强者、鼓励弱者、促进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目的。此外,不同类型的学生所需要的引导方向可能不尽相同,进而应注重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教学。

就艺术品产出而言,丹纳提出了“精神气候对艺术品的作用” ,认为艺术家生活的时代、成长的状态、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以及群众的喜好对艺术品产出有着极大的影响。再看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失恋期的Taylor Swift总有脍炙人口的音乐诞出,孝顺的周杰伦会想着做叶惠美的专辑等,换言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出身于不同的家庭,拥有各自的成长状态,甚至对音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见解,进而对于不同的学生,“统一”意味着简单粗暴,由此,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发展轨迹、擅长的领域,切勿忽视个性。

就音乐教育的人才出口而言,“将学生培养成自己”,既是学生自己的音乐发展诉求,亦可成为其教师生涯中的教育信条。音乐需要条条框框的规矩,但更需要大胆摈弃规矩后的自由灵动,毋庸置疑,这样的音乐作品令人震撼和发人省醒,甚至引领音乐新的潮流。而这些天赋异禀的人才又从哪里去寻?这就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尝试以“将学生的音乐培养成为具有学生特色的音乐”的教育理念去实施教学,甄别和提点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更早、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音乐灵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教育信念的培养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从学生时代便需感受,再传承至他们的教师生涯,从而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综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所擅长的领域,进一步启发和引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实现目标,以及为以后的人生铺垫基础。

二、人才培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谈及人才培养,往往离不开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即培养有质量的人才、有质量地培养人才。而标榜质量的人才培养,不得不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是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趋势” ,其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的利益放置于工作的中心,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聚焦于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学有所长、学为己用。笔者以为,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中心的培养导向,既遵循了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也为更具体地指导学生的提供导向。基于此,厘清“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三者的内涵尤为关键。

一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探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之前,首先笔者梳理一下音乐教育学生的构成。这些学生通常具备钢琴、声乐、舞蹈、电子琴、手风琴、双排键、计算机音乐、视唱练耳、合唱指挥、歌曲写作、古筝等某一方面的能力,但相对又弱于音乐表演专业的相应专业能力和要求;其次,音乐教育作为师范类专业,其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教师,当然也不仅限于教师;再则,音乐教育的专业性质,它是属于音乐学与教师教育的交叉学科,兼具有两种学科的一般规律。综上而言,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学什么,即继续抓主修专业,也学习教育学方向的知识。

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现行的音乐教育的学生都在汲取,但细心总结和归纳,笔者发现,培养相对忽视学生的特性:音乐教育的学生,应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以扎实主修专业去教授专业技艺,以扎实教师技巧去传授教书技巧,简单地切割了音乐教育的专业特性,忽略了音乐教育学生将为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对此,笔者以为音乐教育的学生“应该学”:以师者的姿态扎实音乐主修专业,以音乐家的风范学习教书技巧,更好融合音乐学与教师教育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当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限于音乐教师这一发展方向,他们亦有多元化的追求选择。因此,“应该学什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志向选择,尽可能地服务学生专业发展。

二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是对“应该学什么”的过程评价,是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量,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和适应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学且掌握;应该学而学不佳;应该学而学不会;应该学而未学。上文中,我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指导培养学生的大方向,制定 相应的学习内容,紧接着我们亦需要在过程中,考量这些学习内容是否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进而明确他们学到什么、能学什么、还未学什么。具体而言,对于应该学且易掌握的知识,应继续维持;对于应该学而学不佳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应及时沟通,并作相应的知识框架、教授模式等方面的调整,而不是一味尾随传统方式。尤其需要针对音乐教育学生的特性,有些知识着重讲,有些知识可以选择带过,而非锱铢必较;对于应该学而学不会的知识,应进一步考察学生的整体情况,是否制定了过高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应该学而未学,这里会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受制于师资条件、学校硬件资源、学分安排等方面,这时可以追求师资多元化渠道,培训青年教师;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等方法。

三是音乐教育的学生能做什么。“能做什么”是对“学到什么”的最终检验,亦是对“应该学什么”的结果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特性,我们设计了“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的发展导图,最终,学生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亦或者如他们自身所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就是学生“能做什么”的最终答案。在此,笔者举一个例子,但普遍存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自行参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但依旧有许多学生对考试环节、内容表示陌生,甚者对试讲表示恐惧,即便这些人中许多同学表示将来的就业目标是教师,但似乎在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或者即将毕业的同学,他们都还未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应有素质。这是对能做什么的一种现实的拷问,也反证了,我们在“应该学什么”中存在缺失,亦或者在“学到什么”中缺乏规约,进而呈现出本应该能做什么,却又无法做到的现实境况。此外,“能做什么”亦是我们“应该学什么”之前考量的问题。探讨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进而在其培养的过程中,设计和评价“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最后验证其是否“能做什么”。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思路。

当然,在这里笔者需要重申一点,“能做什么”是更多基于就业的考量,但不能磨灭“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纵使是同一就业方向,其中也容许千差万别的工作特性,进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应结合就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学生合格但独具特色的能力,甚至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三、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时刻关注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探求人才培养的运行机理。人才培养机制旨在探索内部组织和运行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并采取有关的手段,从而实现特定的目标。笔者以为,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以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质量为目标,促进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更为有效地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伴随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其人才培养机制亦愈加成熟,但随着经济转型和世界科技竞争的外部环境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考量:

一是创新应用型、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机制。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学与教师教育的交叉学科,这一特性表明音乐教育的学生具有“两型”人才类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多元类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应创新多层次“两型”人才培养机制。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权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兼顾社会的需求,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着力探索建立校校协同、院院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培养艺术人才的新机制。协同育人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口号,其既有效解决项目、场地、师资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亦能够让学生与市场双向了解,破解人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尴尬问题。前文中提到“应学而未学”多受限于学校资源、师资等问题,通过协同育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与此同时,给学生创造在小、初、高、培训等学校实习,或者针对部分同学个性化需求,开展音乐学研究机构、学会的人才互动交流,能够拔高学生的教师教育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着重提升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人才培养中的短板,邓小平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有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换言之,仅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学生,与不仅在学校学习知识,亦到实践部门锻炼的相比,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的现象,进而对经济社会缺少认知。

总体而言,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奉行将学生培养成自己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导向,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不断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成为更好的他们。

猜你喜欢

人才音乐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