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刍议

2019-11-12

鸭绿江 2019年22期
关键词:高师新课改教学方式

袁 静

一、高师历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前,各大高师院校,在开展历史专业教学活动时,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没有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绝大多数的高师院校任然是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作为教学的主线,然后附以各类物质历史内容为主的选修课;但是,在当前的实际历史教学当中更加注重,精神历史内容的教学。这就导致了高师历史专业教学内容在设置上,与现实的实际教学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导致一些毕业生在走向教学岗位时,难以适应教学岗位的知识需求。

2.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绝大数课程以专业课为主;并且开展的理论课程也大多内容陈旧,不适合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这些因素导致了,许多高师历史专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缺少必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影响了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能力。

3.历史教育专业竞争压力大、吸引力较差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培养效果,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其就业的选择性。但是,高师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面临严重的挑战,这主要是各地的高等院校迎合新课改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普遍增设了相应的历史教育专业,这就大大能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外,在经济转型期,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信息技术专业等热门课程的吸引力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师历史专业的吸引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二、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转变教育理念

当前,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对教学的理念进行改革,将教学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质上来,这就对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历史专业承担着培养优秀历史教师队伍的艰巨责任,而要想培养出适合新课改理念需求的教师队伍,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的对标新课改理念,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观念,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教学基础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当前,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为了积极地应对这种变化,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必须要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体上来说,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毕业选择主要是应聘到中学走向教师岗位以及进入更高的学府进行课题研究。因此,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进行适当的分类调整:对于志在进入一线教师队伍的学生,我们在设置辅助课程时,应当以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课程为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教学基础能力和技巧,扩大知识面,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想要考研的学生而言,我们应该设置一些能够增加学生研究能力的选修课程,加强前沿研究领域新动态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术敏感度,拓宽研究知识面,以利于其今后开展研究工作。

3.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

合理的对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因而,高师院校在开展历史专业教学活动时,应当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先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应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以识记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在教学时设置相关的教学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等,自己主动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探索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注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随着胡亮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于改善历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设备,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借助动漫、影视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其变得丰富生动,便于理解。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普及,倒逼高师在开着历史专业教学时,必需紧跟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积极的推进教学改革,以便于增强毕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高师院校的吸引优秀生源的能力。

猜你喜欢

高师新课改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