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名词在句子中无伤易位现象的研究
2019-11-12陈秋月
陈秋月
提要:语序是汉语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但有时语序的改变并不会对句义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本文尝试通过对时间名词在句子中位置的研究,探讨时间名词处在句中不同位置但不对句义产生影响的原因。
引言
一般认为,汉语是一种没有屈折形式的孤立语,因为没有形态变化,所以主要以语序和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与印欧语系相比,在汉语中,只要一种表达在语义上可以接受就可以组词成句,而不必按照严格的形式规则来遣词造句。比如说,在英语中无真正主语时要用it充当形式主语,而在汉语中任何词都有可能充当主语。而这也同时说明了词语的位置在汉语中至关重要,语序的改变往往会引起语义的改变,成为错误的表达。比如“我吃饭”和“饭吃我”显然有两种全然不同的含义。
但是有些时候,也存在语序不影响语义的现象。比如“他昨天去河里游泳了”与“昨天他去河里游泳了”这两个句子表达的都是“某人在某时间做了某事”的意义。陆俭明先生在《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一文中,将“位置相对固定但在口语中常常可以灵活地互易位置”的现象称为“易位现象”。并且将“复位后句义不变”作为易位句的特点之一。
但“互易位置”往往会引起语义、句法结构、语用功能等多方面改变,而不仅仅是“句义不变”。因此,宜将改变了句子语序的现象统称为“易位”,且在改变语序后,句子应该仍为一个正确的句子而不是成为错误表达。同时,不应有成分的增减,如“把”字句的转换等不属于易位现象。而对于这种语序改变而句义不变的现象,可将其称为“无伤易位”。因时间名词在句子中任何位置的转换几乎都不改变句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时间名词在句子中的无伤易位现象。
一、对“无伤易位”的界定
对易位句进行归纳,可从语义、句法结构、语用功能这三个角度来进行,但语用与另外两种角度并不属于同一层面,语序的改变必会引起语用的改变,因此易位现象共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语义改变,句法结构不变。如:
(1-a)我喜欢你。
(1-b)你喜欢我。
二者都是主谓宾结构,但句义完全不同。这是汉语语序作为一种语法手段的典型表现。
第二,语义改变,句法结构改变。如
(2-a)孩子们在家长旁边玩耍。
(2-b)家长玩耍在孩子们旁边。
第三,语义不变,句法结构改变。如
(3-a)。黑板我擦了。
(3-b)。我擦了黑板。
前者为主谓谓语句,后者为主谓宾结构。但二者所表达的意义相同。
第四,语义不变,句法结构不变。如:
(4-a)他昨天游泳了。
(4-b)昨天他游泳了。
二者意义相同,且都是主谓谓语句。关于主谓谓语句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另外,因为语言的使用目的在于语义的表达而不在于采用了怎样的句法结构,因此应以语义为核心进行界定,所以将语义不变的情况定义为“无伤”,即第三、第四种情况为无伤易位。可见在无伤易位现象中,语义一定不变,语用一定改变,而句法结构改变与否并无影响。其中,时间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尤为灵活,接下来就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时间名词在句子中不同位置下的无伤易位情况分析
3.1 时间名词在主语位置
时间名词做主语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在单纯的主谓句中做主语,如例5、例6,另外还可以在主谓谓语句中,做谓语成分中的主语。有人将如例(7-a)“我今天吃饭了”中的时间词视为状语,但对比例(5-a)“今天吃饭了”来看:“今天吃饭了”作为一个“今天”做主语的主谓句,在句前增加主语“我”后,只在句义上增加了信息量,并未引起其他方面大的变化,所以依旧将“今天吃饭了”看成主谓结构更加合适,即应将“我今天吃饭了”这种结构看作主谓谓语句。
3.1.1 当谓语为动词的时候,往往要与动态助词“着”、“了”、“过”配合使用。这是因为时间名词本身代表着时点或时段,因此需要用动态助词来表明时态。此时时间词可无伤易位至句末。如例5。
(5-a)今天吃饭了。
(5-b)吃饭了今天。
3.1.2 当没有动态助词时,谓语动词往往为判断动词、能愿动词或存在动词,此时若将时间词无伤易位至句末,要增加停顿。如例6。
(6-a)星期一会下雨。
(6-b)会下雨,星期一。
3.1.3 当时间名词处在主谓谓语句中时,时间名词的灵活性非常强,可无伤易位至大主语、小主语以及句末。如例(7)。
(7-a)我今天吃饭了。
(7-b)今天我吃饭了。
(7-c)我吃饭了今天。
3.2 时间名词在宾语位置
时间名词在宾语位置时,在某些条件下才可以无伤易位。具体如下:
3.2.1 做动词的宾语时,只有在“是”字句中可以无伤易位,如例(8)。而在例(9)中则需要将及物动词“截至”改成不及物动词“截止”。
(8-a)他的生日是明天。
(8-b)明天是他的生日。
(9-a)报名截至今日。
(9-b)*今日报名截至。
(9-c)今日报名截止。
3.2.2 做介词的宾语时,只可将时间名词提到句子最前,并增加停顿,且此种用法并不常见,往往在口语中作为一种补充。如例10。
(10-a)故事发生在中午。
(10-b)中午,故事发生在。
3.3 时间名词在定语位置
作为定语的时间名词,它所修饰的仅仅是句子中的一个成分,若改变位置则改变了修饰对象,因此一定会改变句义。所以,时间名词做定语时,不符合无伤易位的条件。如例11。
(11-a)经过了三天的奋战。
(11-b)*三天的奋战经过了。
(11-c)*经过了奋战的三天。
3.4 时间名词在补语位置
时间名词做补语时,可以将时间名词提到句首,并增加停顿,多用于强调。如例12中为说话人强调其动作的时长。
(12-a)我奋战了三天。
(12-b)三天,我奋战了。
三、无伤易位句易位前后的变化
4.1 语义角度
在语义层面上,句义没有发生变化。说话人所传达的信息总量没有改变,信息本身也没有因为语序变化而产生变异。这是因为,时间名词在无伤易位句中,其“管辖范围”为全句,即句子中全部动作、事件等的发生时间,而不是对其中某一个部分的时间进行界定。因此无论时间名词的位置如何,都不对整体产生影响。这也是时间名词做定语时不符合无伤易位条件的原因。
4.2 句法结构角度
可将无伤易位后的句子称为原句的“无伤变体”。
一般对语序的分析往往对易位后的句子成分与易位前进行对比,但对于无伤易位句来说,易位后的句子并非是标准的SVO结构,因此有人将其解释为“倒装句”、“前/后置句”等。但是与其将其强制性地重新按照新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不如将无伤易位句还原到正常语序之后,再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原因是,汉语传达信息主要依靠的是词义和语序,而词义和语序在无伤易位句中都不对句义产生影响,因此变体与原句从本质上说,依然相当于是同一个句子。所以,并无必要再单列出一类,将语言分析复杂化。
4.3 语用角度
4.3.1 无伤易位通常会引起对某成分的强调。若有语调重音,则一般不论语序如何,焦点都为重音位置的成分,但若无重音因素的影响,时间名词往往都不作为强调的部分。如例4中,“他昨天游泳了”、“昨天他游泳了”这两个句子,在无特别的重音情况时,在自然语气下所强调部分都更倾向于“游泳”。
4.3.2 补充。在口语中,时间名词在无伤易位至句末时,往往并没有形成句末焦点,而是以较轻的语气,作为一个句子中补充说明的部分。依然以例4为例“,他游泳了昨天”这个句子中,“他”、“昨天”这两个成分在自然语气下都不会读成重音。突出的成分依然为动词部分。
四、无伤易位现象产生的原因
5.1 语体角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变体句往往更加口语化,很多句子只在口语中出现。而在口语交际中,灵活性比书面语更强,因此在语序上的限制也并不严格,只要在意义上满足了交际需求就可以接受。
对时间名词来说,除了其作为定语的情况,其他时候时间名词所表示的“时间”意义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时间名词对其他成分并不产生影响,而是对整个句子进行时间上的界定。因此,在口语表达中,时间名词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这就为无伤易位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在口语中,人的思维往往不是十分严密,说话的当时思维也在不断地为自己的所想所说进行修正补充,这就使无伤易位的变体句有“补充说明”的意味的原因。
5.2 结构对称性角度
提问方式是怎样的,回答方式就是怎样的,通常在结构上二者一一对应。比如:若问“今天你吃饭了吗?”,回答则为“今天我吃饭了”;若问“你今天吃饭了吗?”,回答则为“我今天吃饭了”。即在交际中,对话的上下句一般在结构上相对称。
5.3 互动语言学角度
从互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常将已知信息作为话题放在句前,将未知话题作为说明放在后面。因此当人们将时间词放在句首时,说明此时时间词相对于句子中的其他信息,已知程度更深。比如当在问“今天下雨了吗”的时候,问话人关注的点更侧重于“是否下雨”而不是其他,当问“下雨了吗今天”时,问话人则更关注“今天是否下雨”,而不是明天或后天是否下雨。
小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将时间名词放在主语的位置进行教授。因为时间名词往往是一个相对其他信息而言,更加确定和准确的一种信息,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所以在交际中将时间名词放在句子的最前面,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不是混杂在句子中给学生造成更多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