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熊猫“明”: “二战”中的反法西斯代言人

2019-11-11蒋林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内斯哈克露丝

蒋林

大熊猫已然成为全世界人民心中的“萌宠”,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物园,只要大熊猫入住,观众数量一定成倍上升。当然,这并非当下才有的风景。其实,把时光的指针回拨到八十多年前,大熊猫在海外引起的热烈反响一点也不亚于今天。

“熊猫热”带来的非法捕捉

一切都要从法国神甫阿尔芒·戴维说起。

150年前的1869年,戴维来到四川宝兴,发现了这种黑白两色的珍稀动物。后来,他遵循国际标准,按动物分类学对大熊猫进行了命名。

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给整个西方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熊猫热”是好事,但是,这样的热度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西方人热衷于到中国来非法捕捉大熊猫。

非法捕捉大熊猫最狂热的时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中国来非法捕捉大熊猫的人中,包括西奥多和克米特(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美国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内斯,以及英国人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

1926年,罗斯福的两个儿子来到四川宝兴,并最终捕获一只大熊猫。但是,这只大熊猫被运回美国后,还没有来得及对外展出便死去。兄弟俩不甘心,于1929年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们没有捕捉到活体大熊猫。不过,贪婪的兄弟俩,直接朝大熊猫开枪,进行了射杀。

1934年,美国探险家威廉·哈克内斯来到中国,目的也是捕捉大熊猫。很快,哈克内斯与英国人史密斯建立合作关系。没过多久,哈克内斯在上海去世。哈克内斯的妻子露丝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继续与史密斯合作。

1936年,露丝和史密斯成功捕捉到一只大熊猫,这只不幸的大熊猫被取名为“苏琳”。

“苏琳”的出现,震惊了美国,被《时代》周刊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当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时,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所有人都在翘首期盼。后来,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成为最幸运的动物园,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了“苏琳”。一时间,“苏琳”成为美国最耀眼的“明星”。前往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看望“苏琳”的人络绎不绝,创造了一天四万人的奇观。同时,露丝创作出版的图书《淑女与熊猫》风靡美国。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落。在捕捉“苏琳”的过程中,史密斯自认为出了不少力,可功劳和荣誉全被露丝抢走。很快,史密斯与露丝决裂,分道扬镳。他独自跋涉于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等待“猎物”的出现。

漂洋过海到伦敦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史密斯一共捕捉到十多只大熊猫,其中就包括大熊猫“明”。

十多只大熊猫被关在笼子里、装在卡车上,取道香港,乘船前往伦敦。在漫长的行程中,大部分大熊猫因为各种原因死去。幸运的是,最小的那只大熊猫“明”却活了下来。1938年12月24日,史密斯带着最终存活的五只大熊猫回到了伦敦。

在等待出售期间,其中一只大熊猫死于肺炎。后来,史密斯又将其中一只卖给了德国人。最终,伦敦动物园买下了史密斯的三只大熊猫。

伦敦动物园组织人员,为三只大熊猫取个好名字建言献策。最终,他们决定用简单、直白的方式,以中国的朝代名为三只大熊猫命名。于是,三只大熊猫有了新的名字,分别叫唐、宋和明。当伦敦动物园来了三只大熊猫的消息传开后,伦敦彻底沸腾了。

唐、宋和明,成了伦敦最耀眼的明星。不过,唐和宋,一年后相继死去。

三只大熊猫中,“明”年龄最小,看起来最无忧无虑。整个伦敦动物园,都把焦点放在“明”的身上。媒体人的嗅觉十分灵敏,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并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对波兰发起进攻。两天后,法国和英国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是,伦敦动物园里,到熊猫馆来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而且,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战事即将来到的阴影。

冬天来临之前,伦敦动物园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两个女孩,她们留着长长的辫子,明眸皓齿,神采奕奕,径直来到熊猫馆。

这两个小女孩,一个叫玛格丽特,一个叫伊丽莎白。那时候,伊丽莎白才12岁。

3年前,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其父乔治六世继承王位。由此,伊丽莎白也相应地成为英国未来的王位继承人。

反法西斯“代言人”

1940年,整个欧洲上空都笼罩着战争的阴影。当希特勒的部队占领法国后,便把枪口对准了英国。

伦敦作为英国首都,自然成为法西斯德国轰炸的重要之地。每一分每一秒,这座城市都在遭受战火的蹂躏、摧残。遭受大轰炸期间,伦敦超过四万人丧生,大约十万幢建筑成为废墟。

“明”躺在熊猫馆里,抬头仰望,伦敦的上空飞机群魔乱舞。炸弹从天空飞下,穿越迷雾落在伦敦的大街小巷。战火纷飞的伦敦,已经没有日夜之分。

但是,“明”没有慌乱,而是神情自然,处之泰然。伦敦动物园,俨然成为伦敦最安全和最快乐的地方。

自从“明”来到伦敦那一天开始,它便受到万众瞩目。但是,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受到追捧。大人牵着孩子,孩子与孩子手牵着手,他们排着队,依次来到“明”面前。人们好像忘记了正身处战争年代,忘记了天上的飞机,忘记了地上的炸弹。

这样的情景,吸引了媒体人的注意。他们召集同行,讨论应该为此做点什么。最终,大家一致决定,通过媒体把“明”的坚强、勇敢传递出去。在他们心目中,“明”面对战争的心态,预示着胜利迟早会到来。

“明”,成为伦敦的名片;“明”,成为抵抗法西斯的代言人。

几乎在一夜之间,“明”与市民亲切合影的报道,传遍了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子、每一个家庭。用“明”的照片制作的明信片,成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当人们在明信片上看到“明”淡定自若的照片时,情不自禁地跟着笑起来。这笑容很温暖,很从容。

电视技术在当时并不普及,但是,英国拍摄了一部以“明”为主角的电视纪录片,详细而生动地展示了“明”的生活细节,即便炸弹就落在伦敦动物园附近,它依然没有丝毫慌乱。

出于安全考虑,“明”被转移到贝特福德郡的惠普斯奈德动物园。伦敦离贝特福德郡有一段距离,但是,“明”并未真正离开伦敦。在那座城市,它身上散发出的力量从未消退。明信片依然在伦敦人之间传递,纪录片依然在伦敦街头播放。

最终,英国以100多万幢建筑、接近1000架战机和数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不列颠之战。

遗憾的是,一個令人悲伤的事实蓦然而至。1944年圣诞节后,一个寒风凛冽、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明”突然死去。

“明”为什么会突然死亡? “明”到底患了什么疾病?专家和饲养员都不知道。它没出现什么明显的病状,只是毛发有些脱落而已。

猝然离世时,“明”只有7岁。大熊猫的一岁,相当于人类的3岁。如果换算成人类的年龄,“明”死去时只有21岁。

“明”的死去,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2015年,中国日报社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在英国推出“熊猫与和平”系列活动。10月20日,伦敦动物园,“明”的雕像隆重亮相。

当天的仪式上,伦敦动物园学会董事长拉尔夫·阿尔蒙德说:“七十多年后,人们又可以再次看见‘明的笑容。曾经为伦敦市民,特别是孩子们带来欢乐的‘明平安归来,这将永远被伦敦动物园铭记。”

(摘自《看历史》2019年第8期,有删节)

猜你喜欢

内斯哈克露丝
忘却歌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Never Let Go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摔出来的创意
布哈克历险记
投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