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9-11-11严宁宁
严宁宁
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手机依赖却会影响个体的良性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总结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包括个体情绪化、大学青年自制力差,另外学生依赖手机也有可能是为了掩饰自身有悖于社会准则的行为。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防止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需获得来自社会、家庭、恋人、朋友的实际支持,对大学生给予必要的关心。随着大学生使用手机年限的增长,学生有可能更加依赖手机,这是因为社会交往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再加上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学生的心理活动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自制力很有必要。
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在某次调查研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656份,回收1646份,其中有27份项目填写不全,还有一份显示不使用手机。因此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619份。在全部的调查对象中,370名学生是城市户口,1249名学生为农村户口。1110人为非独生子女,509人为独生子女。814名男生,805名女生。学生每月手机消费的平均金额为38.2元,月消费50元以内的人数占比为82.4%,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4.3小时。聊天、观看微视频、玩游戏是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手机软件是微信、抖音、和平精英。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由个体的不同需求决定,结果显示依赖手机的学生有430人,不依赖手机的学生有1189人。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娱乐,而且占比比较高。教师和同伴的提醒会影响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当学生在玩手机时,听从老师或者是同学的提醒,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会有所降低。
2 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分析
2.1 个体容易情绪化
在某次研究中列举了五大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分别是人格、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大学生适应、感觉寻求。运用这五大影响因素,采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手段,研究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建立回归模型,戒断症状作为因变量,预测变量有神经质、外向性、学习适应。把突显性作为因变量,与之相对应的因变量有神经质、外向性、自我适应和去抑制。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某些维度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维度有家庭亲密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自我适应、去抑制。手机依赖组学生神经质和开放性的得分比较高。而在严谨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三项指标上,得分比较低。神经质得分高的人更容易情绪化,为人处世比较容易冲动。在现实生活中容易焦虑,经常会逃避现实,对他人过分依赖。这一类的学生更喜欢使用手机与他人沟通交流。高开放性群体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智能手机在此方面有一定优势,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的娱乐模式。
2.2 大一新生更依赖手机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的产生与学校的类别、学生的性别、所学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没有较强联系。但是学生的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与学生所处年级有很强的关联。可以发现大一的学生对手机更为依赖,明显强于高年级学生。高考之后,学生处于高度放松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宣泄,而且进入大一之后,个体就要适应学校环境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环境,此时学生很容易感到孤独。低外向的学生更容易依赖手机,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学生不愿意在生活中表露自己,而是使用手机中的某些功能刺激自我。低宜人性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很有可能会防备他人,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这部分人群缺乏稳定健康的人际交往,常常会感到十分孤独,因此比较依赖手机。严谨性得分低的人自控能力比较差,行为比较散漫,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过于随心所欲。因此在使用手机时更容易失控,沉迷其中而不自知。
2.3 学生掩饰自身有悖于社会准则的行为
就感觉寻求而言,与手机依赖有密切关系的是去抑制因子。感觉因子和网络成瘾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的主要变量是一些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这一项的得分越高,越说明学生有较强的放纵欲,不考虑他人感受,忽视社会准则。大学生为了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就需要掩饰自身一些有悖于社会准则的行为。很少会展示真实的自我,而智能手机具有虚拟性和掩饰性,大学生在手机上能毫无顾忌的张扬自我,进而发生过度依赖手机的不良情况。
2.4 部分大学青年自制力差
大学是青年人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个体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个体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律性。但是很多大学青年过度放任自己,不去限制不合理的行为,过度沉迷在手机应用带来的快乐中,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加难以接受繁重的学业,对手机过度使用是学生自律性差的表现。另外手机能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影响因素。
总结:综上所述,本文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认为高校要加强对科学使用手机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手机依赖综合症的不良影响,过度依赖手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就大学青年本身而言,应积极监督自我,注意有效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
项目基金:本論文为2018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成因和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