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人本思想
2019-11-11曾芯陈智行
曾芯 陈智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系列讲话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本思想,“以人民为根本”、“把人民放第一位”、“为人民幸福奋斗”的思想牢牢印刻在他的执政理念中,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条件和依据、内涵及意义对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习近平人本思想的形成条件和依据
1.1 习近平人本思想源自于其丰富的基层经验和民生实践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家庭,从小接受马列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5岁当知青,在基层锻炼十余年,深知老区、农村人民的生活,“上山下乡”的生活磨砺和丰富的基层经历,使他对民生问题深有感触。在当选国家领导人后,他曾多次到各地考察民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并站在国家的高度宏观制定民生政策,丰富的基层经验和后来的民生实践历程是其人本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直接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1.2 习近平人本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国以民为本”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东吴陆逊提出来的,《尚书》就提出过“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重民本、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政治文化源远流长,所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体现;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基层干部的作用,群众利益无小事;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强调我们为人民服务应有的精神和态度。
1.3 习近平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善与深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不断在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探索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历程。
历代领导人都以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使命,以能否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己任,不断探索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新思路、新方法,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无不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完善和深化历代领导人的人本思想,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在多个场合都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于首位。
2 习近平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改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改革发展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人民、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频词汇,体现出他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福祉为党的奋斗目标的中心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本思想正是对这个宗旨的继承与发扬,诠释了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牢记在心中,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习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在经济方面,推行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造福后代;在文化方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卫生方面,让人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提高环保意识;在教育方面,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体现出其以人民幸福为根本的宗旨,为了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加大对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体现他的人民为根本的思想。
(3)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人民放在心里,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多为人民办实事,急百姓之所急,倾听群众的呼声,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习总书记经常走访各个贫困地区,深刻了解认识到我国供给不足、分配不公、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提出多办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此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黎民、心忧苍生的情怀。
3 习近平人本思想的实践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巩固人民主体地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人民主体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人民不仅是主体还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底色。因此,党和国家从事的所有活动,都是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一切活动的根本评价准则都是以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确立的。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利益的正确道路。
第二,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总书记人本思想的外化表现,是以人民为根本出发的具体表现,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要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标杆,核心价值观并不仅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它是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内在保障和人心所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习近平人本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内化于心,从人出发。
第三,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这是人本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多谋民生之利益,多解民生之憂,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国现阶段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习近平人本思想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人本思想研究》,项目负责人:陈智行,项目批准号:16DJYB100。
(作者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