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2019-11-11杜红梅
杜红梅
1 引言
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许多老师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在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许多老师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过于落后及传统,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及研究,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老师的引导,个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明确提出,老师除了需要注重简单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结合学科教育的现实条件不断的实现学科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力融合,让学生既能够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还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的综合修养。对此本文以《大学语文》教育为分析对象,了解该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关策略,以期为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2 《大学语文》教育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科目,《大学语文》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意义重大,老师需要在该学科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及提升为基础,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识,保证学生能够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简单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更为紧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思维习惯,主动的与其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联系,以此来实现个人知识迁移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比如老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相联系,积极的融入不同的心理学知识,明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充分的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指导作用,更好的践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养。
《大学语文》课堂的实用性比较强,大部分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能够教给学生很多的生活技能,老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主题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之中对我国以及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老师可以采取专业知识讲解的形式呈现不同的理论知识和语文概念,传达正确的思维理念和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之下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教育中所涉及的人文教育比较复杂,存在极为明显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学生在该学习的过程之中能够培养个人良好的人文素养,老师可以结合人文知识学习的具体条件,积极将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与文学知识教育相联系,更好地渗透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及优势。
3 《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策略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大学语文》教育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该学科的指导作用及价值,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老师除了需要关注不同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个性之外,还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新时代背景之下《大学语文》教育的新内容、新标准和新要求,积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充分的发挥两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及优势,保障学生在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同时不断的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完善个人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3.1 采用个案分析和理论规律相结合的方式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老师立足于高效课堂构建的视觉要求不断的融入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其中个案分析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之中备受老师的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有限,同时老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无法实现全方位的覆盖,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之前,老师需要深入分析和解读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和辅导方向,将恰当可行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在授课之前留下3~5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老师只需要在主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个案分析的形式来对经典问题进行综合的考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知识和技巧,还能更好的实现知识的内化,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充分的发挥知识引导实践的作用和价值。
3.2 采取专题化教学方式
专题化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体现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老师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明确前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况,采取专题教学的模式开展不同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授课之前对相应的课题信息进行主动的归纳和整理,这种实践教学策略能够更好的拓展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將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自主分析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内化,提高个人的思维逻辑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其中小组教学对体现专题化教学方式的作用就是意义重大,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能力,老师需要关注各大教学环节之间内在逻辑的分析和研究,积极的鼓励学生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困难重重,对此,老师需要尽量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灌输,采取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小组教学和提问式的教学来鼓励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之中,对不同的课题内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结合个人有的语文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
3.3 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老师必须要审慎分析和筛选不同的教学内容,明确该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知识,将人文知识和时政热点融入其中,积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实质条件,选择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内容,将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分析和实践的过程之中不断的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可以以较高文学素养的文学作品为分析的对象,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语文殿堂,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更好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之下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文化素养。这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和老师良性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老师首先需要注重《大学语文》教育的合理定位,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保障学生在主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3.4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尽管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老师需要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对于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说,要想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必须要关注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联系,分析学生在实践过程之中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基础,以学生目前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和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宏观的角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能够大胆的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真正的寻求老师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获得外部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许多大学生会结合个人的学习兴趣与他人进行主动的沟通但是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也不足,因此老师的恰当引导显得尤为关键,为了帮助学生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老师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落实,结合目前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困难和障碍,寻求教育教学的突破点,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4 结语
《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语文老师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寻求两大教学环节融合的契合点,实现针对性的教学,促进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稳定提升。
课题信息:湖南省教育厅——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湘教通[2018]436号文件992号。
(作者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